“2019中国黄石西塞山区端午节民俗考察及高峰论坛”在湖北黄石成功举办

   刊发时间:2019-06-24   作者:李航

“2019中国黄石西塞山区端午节民俗考察及高峰论坛”在湖北黄石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黄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黄石市文化和旅游局、黄石市西塞山区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承办,旨在探寻端午节俗蕴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多元前沿的研究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传承实践活力、促进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繁荣。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为丰厚的节日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全民共享意义的节俗传统。2009年,“西塞神舟会”与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汩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端午习俗”共同组成的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形态丰富、独具魅力。本次活动围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塞神州会的系列活动进行,包括由民众自发组织的盛大隆重的西塞神舟会祭祀、神舟踩街、神舟登江、送神舟等传统仪式。

 

6月20日下午,“我们的节日——2019中国黄石西塞山区端午民俗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志愿服务处副处长乔军、湖北省民协副主席鄢维新、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席祝红梅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侯仰军主持。

 

侯仰军在致辞中提出传统节日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多年来,中国民协以“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为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凝聚价值共识、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使传统节日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研讨会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从端午节中的龙舟习俗出发,系统梳理了端午龙舟从祈福游戏到纪念活动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两湖地区端午的文人、乡民两个文化系统,端午的主题的原初意义和历史性情感倾向。结合当今全国各地端午文化为中国民俗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指明方向。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刑莉就西塞神州会的文化起源进行了深度思考,阐述了自然与人类文化、民俗之间的关系。从民俗学学科建设的视角回顾民俗文化价值及研究视角,提出民俗归根到底是心理因素、非遗是关注人类心灵遗产的观点,人类的创造力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和创作源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户晓辉教授提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对个体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和文化权利的保护置于首要地位,当地政府、学者应重视尊重民众的自主、自发、自治和自律的能力,政府、学者与民众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论研究应对民间信仰给予合理性、合法性的论证。

 

北京大学教授王娟从西塞神州会的本质性问题角度出发,探究西塞神州会历史的缘起,探析西塞神州会与屈原的关系、传统民俗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宪昭认为中国各地的端午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了地方性的文化自觉,体现出民众对文化保护和文化交流的极大热情。其中很多仪式都展现出古老的文化传统,有不少民俗可以从神话学中得到解释,建议做好传承人的培养,使优秀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民族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

 

吴志坚、向柏松、桂胜分别对目前西塞神州传承面扎匠人员稀缺、扎制艺人的日常工作与技艺生活的分离等问题进行分析,倡议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际措施动员、培养、保护传承人。从端午节地方适应性强、历史文化融合性强的一般性习俗和地方习俗相结合的问题上分析了景观与文化生活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楚学所教授蔡靖泉、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龚红林、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顺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秘书长柯小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顾久幸、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何岳球、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徐少舟等12位湖北省本地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积极发言,结合长期的民俗研究实践,阐述了各自独到的观点。最后,林继富教授结合当前各地开展的端午节调查、研究以及保护传承等问题,认为应该从民众生活立场出发,立足于地方性、民众情感选择性等维度展开讨论。

 

本次研讨会搭建了全面多元的文化研究平台,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的当代意义进行探析,进一步引导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动向,确保传承创新适应时代需求,遵循民俗传承发展规律的方向,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对接,为当代民俗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