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歌 北疆文化”民歌艺术研讨会在乌海市举行

   刊发时间:2023-08-28  

8月26日上午,由中国民协、内蒙古文联、乌海市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民协、乌海市文联承办的“中华民歌 北疆文化”民歌艺术研讨会在乌海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举行,民歌艺术家、相关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民歌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以及如何为打响“北疆文化”贡献民歌艺术力量等话题。

 

孟培云、李倩、冀晓青在研讨会开幕仪式上讲话。

 

李倩表示,本次民歌大会汇聚了全国各地民歌演唱艺术家,通过展示与沟通,深入推进各地区间民歌艺术的交流与碰撞,共同关注、关心民歌在今后的传承、创新与转化等问题,以大家共同的努力促进民歌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全面提升民歌艺术的影响力,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人民的文化自信,为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也是打造“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的实践举措。希望各位专家、艺术家以优秀的专业学养担负起繁荣民歌事业的责任,以优秀的艺术感染人,发挥好民歌在培养人民审美情操、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感染力。

 

冀晓青表示,衷心希望大家坚持为人民而歌,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秉承民歌艺术源于人民、源于生活的特性,在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丰富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自觉写人民生活、唱人间冷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词汇、旋律风格,创作推出更多悦耳动听的民歌艺术作品。坚持为时代而歌,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深化民歌艺术时代性的特点,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艺术化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恢宏气象,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坚持为家乡而歌,充分发挥民歌艺术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厚植“北疆文化”沃土,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推动内蒙古民歌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内蒙古民歌成为“北疆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研讨会上,诗人、散文家阿拉古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崔玲玲,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中国民协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研究委员会执行主任郑君胜,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连志源,歌手、内蒙古音协副主席乌兰图雅,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玉成等作主旨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就民歌艺术创新发展话题做交流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的艺术表达,是涵养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各地域、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经久不衰,传唱至今。内蒙古素有“歌乡”“舞海”之称,尤其是民歌存量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内蒙古各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审美倾向,是中华民歌的一座重要宝库。未来应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民歌文化,坚持民歌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民歌艺术的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另外,民歌大会期间还举办了文艺志愿展演,艺术家们走进社区、广场,将最美的歌声送到群众身边,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本次民歌大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民歌艺术,用民歌的形式讲好内蒙古故事,传播内蒙古声音,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谱写和谐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