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恒礼:古代戏曲中的清明文化与感恩意识

   刊发时间:2018-04-25  

在古代戏曲中,清明节是个重要的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仅元杂剧中,出现清明节的剧目就是十几部。戏曲剧本虽然是文学创作,但是,因为文学源于生活,故仍为后人提供了难得的了解古代清明习俗的材料。戏曲中提供的民俗材料远比方志中的记载详细。

例如元杂剧《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三折:

(张郎云)自家张郎的便是。自从父亲将家私都与了我掌把,兀的不欢喜杀我也!时遇清明节令,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我将着这春盛担子。红干腊肉,同着社长上坟去来。

(社长上云)自家社长是也。今日清明节令,张郎请我去上坟。张郎,我和你上坟去。

(张郎云)浑家,每年家先上你刘家的坟,今年先上俺张家的坟罢。

(旦儿云)张郎,先上俺家的坟。

(社长云)大嫂,你差了也。你便姓刘,你丈夫不姓刘。你先上张家的坟,才是个礼。

(张郎云)浑家,你嫁了我,百年之后,葬在俺张家坟里。还先上俺张家的坟去。

(旦儿云)依着你,先上张家坟去来。

这出戏里反映的当是宋元时期的清明习俗。由这段表演可知,当时人们清明上墓,并非完全以家庭为单位,而是有“社”这种社会组织的参与。而且在古代,夫妻之间会因为上坟的先后次序发生争执。通常是先去夫家的坟地祭扫,然后去娘家坟地祭扫。当然,如果妻子在家中的地位高,也有倒过来的情况。这些关于古人清明祭祀的细节,古代方志文献往往不会记载得如此详细。古代戏曲在这方面弥补了方志文献的不足。古代戏曲中的清明扫墓场景,往往集中于感恩意识的表达。

如明传奇《双螭璧》第九出:

(生上白)今乃禁烟佳节,你看村村拜扫,树树悬旌,我想哀哀父母,生我勤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

小生在这里已经说的非常清楚,清明为父母扫墓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恩情达到了“昊天罔极”的程度!无论怎样都报答不尽!

古人清明墓祭不仅仅是报答父母的恩情。有时也报答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有恩于己的人。

如元杂剧《张千替杀妻》,剧中张千与人结拜为异性兄弟,平时多受义兄照顾。清明节令,恰逢义兄外出,家中无男丁祭祀,张千于是代替兄长前往祖坟尽孝。

张千唱道:“青盛茂竹林松坞,早来到祖宗坟院。先挂着纸钱,躬身拜从头参见。忘不了哥哥恩重,小可张千……到寒食不禁烟,正清明三月天。 ”可见,清明感恩并不只局限于血缘关系。

戏曲中感恩的对象有时会带有更大的普遍性。

如明代戏曲《元宵闹传奇》 ,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戏剧开头,宋江出场道:“今乃三月三日,清明佳节,又值天王生忌,欲同众兄弟致祭。 ”这里的祭祀对象是水泊梁山革命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晁盖天王。由于在曾头市中了史文恭的箭而光荣牺牲。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晁盖在梁山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晁盖等人占据山寨之前,梁山在白衣秀士王伦手里,充其量就是草寇。正是由于晁盖等人的加入,水泊梁山的事业才实现了由江湖草寇向农民起义的转型。也正是由于晁盖等人的肇基之功。宋江等人才在走投无路之际有了安身的可靠基地。才可能以此为据点,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梁山好汉在清明节祭奠晁盖天王,是出于对开创水泊梁山事业先烈的崇敬与感念!

由此可见,清明感恩的意识在古代戏曲中相当突出。这种意识通过清明拜扫习俗的表演得以彰显。

戏曲的重要性在于,宋元以来的一千多年中,它一直是民间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也是大字不识的农民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戏曲中对传统美德的弘扬,是寓教于乐,是雅俗共赏,是润物细无声,让观众在嬉笑怒骂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戏剧中所传达的观念。这样的剧目千百年来在民间反复上演,受其影响与教化的百姓何止千万!

当然,戏曲中的清明习俗并非只是单纯为教化而存在,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功能。无论是才子佳人戏,还是情节曲折的公案戏,打斗热闹的战争戏,都有赖清明节帮助营造剧情发生的动机和氛围。

例如元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中,英俊书生王焕正是在清明踏青的过程中“偶遇”了美女贺怜怜,生发出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同样, 《元宵闹传奇》中宋江等人如果不是因为下山祭拜晁盖天王,就不会引发后来一连串的历险故事和戏剧冲突,就不会出现梁山好汉们劫法场,大闹大名府等连台好戏。

古代的戏剧家们正是利用了清明必须墓祭的习俗,编排出一出出精彩的大戏。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这些成功经验,值得今天的剧作家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