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贵德六月会”专家采风研讨活动在青海贵德举行

   刊发时间:2020-08-1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及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倡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青海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的节日·贵德六月会”专家采风研讨活动8月10日至12日在青海省贵德县举行。

 

此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青海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共海南州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贵德县委、贵德县人民政府、海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海南州文联、海南州广播电视台承办,贵德县文体旅游局、贵德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贵德县河西镇人民政府、贵德县常牧镇人民政府、海南州影视艺术协会协办。

 

8月5日起,海南州电视台全程拍摄“踩神”“下庙”等贵德六月会娱神祭祀仪式;10日下午,专家组奔赴贵德县常牧镇周屯村及河西镇下排村实地考察六月会祭神民俗活动及周屯村史博物馆;8月11日上午,考察了“两神相会”“谚语大赛”“拉伊对唱”以及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说唱等民间文艺活动。

 

学术研讨会11日下午召开,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谷晓恒,贵德县委副书记、县长安木拉,中共海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海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葛文军等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安木拉致欢迎辞,省内外专家及乡贤代表14人发言,邱运华作学术总结。会议由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主持。

 

邱运华表示,贵德县域古村落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通过实地考察深刻感受到州县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屯村史博物馆的做法值得有历史传统的村落学习。贵德地区大到区域文化,小到村落文化,有着良好的传承基础。

 

他强调,地方文化的发掘、抢救和保护既是地方文化学者的职责,同时还要放到更大范围内去做,要放到中国特色文化体系中去讲,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学术研究工作,呼吁更多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介入对“贵德六月会”的学术研究。

 

会上介绍了“贵德六月会”的历史文化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就“我们的节日”概念及实践做了深度诠释,并结合贵德地域历史文化与“贵德六月会”,深入探讨了民间信仰、宗教、民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和意义,充分肯定了贵德县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并对由此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积极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宪昭、毛巧晖分别从少数民族神话和甘青民族走廊角度,对二郎神和文昌神信仰的流布与特点,强调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贵德地区的重要性,认为“贵德六月会”和“二神相会”仪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鲜活案例。

 

原海南州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多杰才让就青海藏区文昌神信仰与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关系渊源,以及田野调研所获取的相关信息作了深入分析,提出应该进一步加强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看本加结合个人多年调查研究成果,以“从文昌神到阿尼尤拉:一位中原神灵在雪域藏区的本土化考察”为题,从传播空间、庙宇建筑、形貌特征等方面深度诠释了文昌神在藏区的本土化过程、表现形式及文化学意义,并延伸了“中心—边缘”、包容性与多元性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启示;青海民族大学教授唐仲山就明初“贵德十屯”的设立对汉文化在同仁、尖扎和贵德地区的传播与融入、“二神相会”的“甥舅关系”、贵德六月会体现出的“神圣与世俗”融合意义提出思考命题;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文忠祥围绕贵德六月会、热贡六月会、民和土族纳顿和甘肃同类文化事象,就甘青农事文化祭祀带文化特质上的共同性,从表演程式、屯际关系、文化传播互动与融合等方面阐释了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毕艳君作为贵德籍学者,认为贵德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之地,需要本土学者和相关学科专家做深度挖掘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贵德特色文化在传播力和影响力;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旦正加提出甘青藏区流传的文昌信仰是文昌信仰的本土化结果,贵德是藏区文昌信仰的发祥地,而文昌信仰自元代以来在汉藏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在相关的文献学、图像学和建筑学资料中得到了佐证,不断丰富的文昌信仰研究成果将对特色文化景点的打造、文化品牌形象塑造、知名度的提升和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青海藏族民俗》主编侃本结合贵德六月会研究文献和二郎神信仰在青海各地的传播情况,就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与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关系做了阐述;贵德籍文化名人罗子勇结合文献和口碑资料,对文昌神和二郎神在贵德地区的传播、庙宇、祭祀仪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多元文化融合对增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