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

   刊发时间:2019-11-29  

为贯彻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1月22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国学研究会、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承办的“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论坛”活动,在西安隆重举行。

 

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王勇超,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陕西省文联秘书长刘平安,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院长、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穆建国,中国民协活动管理处处长李倩,陕西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丽玲,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副院长张吉毓;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萧放、傅功振、毛巧晖、袁瑾、王盛华等,以及陕西国学界人士、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老师和同学们、新闻媒体、陕西省国学会少儿委员会的小朋友等4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活动伊始,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少儿委员会的小朋友们表演了诗歌朗诵《老子》,展现了古典诗歌中的智慧经典。在感受了中华诗词之美以后,还领略了古典音乐之美——由古琴、尺八合奏的一曲悠扬婉转的《忆长安》,深切地道出了陕西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秦人客居他乡,思乡心切,望月怀远,绵长悲凄的内心悲苦。

 

论坛期间,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从《从中国节气看文化底色——以清明节为例》,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多重角度下的清明节,使它的文化底色更加明艳动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萧放先生,则着重解读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以及如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当代日常生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陕西省民协顾问傅振功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传承及文化价值》,深刻解读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毛巧晖女士着重在《微信时代的清明节——仪式空间与民间叙事的重构》,让我们领略了“二十四节气”在新的仪式空间中是如何重构的;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副教授,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袁瑾先生女士,带来了《江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地域化问题探讨》,使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地域民俗文化所产生的不同信仰与理念。

 

论坛期间,安塞县民间剪纸艺术家谢光艳女士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剪纸作品《二十四节气图》,陕西农民画家王亚娥,展示了长卷《二十四节气》农事图。每一幅剪纸和画卷都展现了每一个节气中陕西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既有农耕文化元素又有祭祀文化元素,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精妙结合。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论坛互动、城建学院的学生们就二十四节气的相关问题,如庙会文化、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的关系还进行了提问,专家学者们耐心地为学子们的进行了解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承载者中国古代文明的传统密码,是中华先祖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加强“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和保护,如何将这笔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跟时代相融合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本次活动旨在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发掘优秀民俗文化魅力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这一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此次论坛交流,对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文化内涵、时代价值进行挖掘、提炼、升华、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