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立冬节气调研交流活动在浙江绍兴举行

   刊发时间:2023-11-10   作者:刘洋

11月7至9日,立冬节气期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绍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绍兴市虞舜文化研究会承办的我们的节日·立冬节气调研交流活动在浙江绍兴举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温州大学教授、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涛出席活动,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的16位专家学者,黑龙江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蒋丽丽,广东省湛江市民协常务副主席黎明,绍兴文联秘书长、组联处处长陆乐,绍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弘,绍兴市虞舜文化研究会会长俞婉君等各省市民协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活动期间,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绍兴,调研组考察了原汁原味的舜王庙会社戏,赴绍兴气象博物馆、绍兴名人馆、中国黄酒博物馆调研立冬节俗,于山水人文间感受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深厚内涵。

 

11月8日下午,“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节日传承与创新”交流座谈活动暨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会召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土有,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绍兴文联秘书长陆乐为会议致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活动管理处副处长马雪松主持会议,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刘洋作会议纪要。

 

萧放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近五年来的主要工作。研究中心于2017年成立,旨在依托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系列品牌活动,以传统节日、各少数民族特色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为载体,对节日与节令文化活动进行学术研究,定期组织节日论坛与专家学者的节日调研,以推进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地方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团结与服务节日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扩充专家智库,为节日文化繁荣发展出谋划策。2018至2023年,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共计举办119次,有效促进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对接。举办活动时,依托自身资料积累、会员优势和专家力量三个特长,以展览展演、民俗调研、学术研讨等为主要形式,着重挖掘濒危、濒临灭绝的民俗风俗,不断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省市文联、民协的沟通联动,摸准真正繁荣文化的脉搏,深入挖掘各地深厚的文化内涵,持续提升节日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培育新的节日民俗风尚。研究中心把成果转化作为节日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出版《2018我们的节日调研论文集》《2019、2020我们的节日论文集》等理论成果。在常规活动模式之外,研究中心于2021年初至2023年3月开展“我们的节日”专题调研项目,经评定后16个项目入选,2022年10月30日结项,2022年11月组织召开项目成果验收与经验交流会,项目成果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于2023年3月完成提交。项目报告正文逾133万字,图片及视频成果丰硕。本次“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节日传承与创新”交流座谈活动是对节日发展现状的探索,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将来以研究中心为平台,创新工作手段,拓宽传播阵地,推进理论研究与节日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传统节俗的创造性转换创造性发展。

 

郑土有主席在致辞中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源自于它是中华各民族千百年来民众生活实践的总结、生存智慧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道德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党中央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就把传统节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要求予以振兴、有效传承。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民协下属的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系列品牌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专题调研项目、组织出版理论成果、团结服务节日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扩充专家智库,为节日的文化繁荣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至今已举办十余年,以多种形式造就了“有机的统一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形态,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希望这次活动为新时代下保护和传承优秀节日文化建言献策。

 

会议学术交流阶段由主旨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单元构成,萧放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主旨发言阶段,温州大学教授、中国民协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涛以《城镇化进程中温州任桥村端午参龙的组织与运行》为主题,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以《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为题,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勃以《重塑村落共同体: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与建设》为题,东南大学教授季中扬以《传统节日在城乡互动中的角色与功能》为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赣丽以《城市化背景下的节日传承与创新》为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节日传承与创新”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组讨论阶段,专家学者和各省民协嘉宾分为三组做了学术交流。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宪昭、毛巧晖,山东大学教授刁统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秀围绕传统节日需要融入当下生活的创新与发展、非遗语境中节日民俗的自我调适及资源转化、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创意实践、冬至节俗在当代的传承与保护、三门杨家村祭冬仪式的承变等话题展开研讨,黄涛教授主持,毛巧晖研究员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卫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储冬爱,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詹娜,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袁瑾6位专家就节日在城市功能建构中的作用、充满生命意识的节日——清明、三星在天:《夏小正》的岁首星、韩国七夕的遗产化之路、节日中的地域民俗与景观再造、半山立夏节的当代传承等话题做了交流,徐赣丽教授主持,储冬爱教授评议。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向柏松,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勃,黑龙江省民协副主席蒋丽丽,广东省湛江市民协常务副主席黎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蓝泰华,绍兴市气象局一级调研员杨煜灿以中国传统节日神话原型的社会功能、创新传承展民族节日文化以文兴业促城乡融合发展、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创意实践——广东传统节日文化和粤西年例的变迁、城乡融合背景下的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创意实践、二十四节气起源等话题进行交流,季中扬教授主持,向柏松教授评议。这些话题立足于专家学者、民间文艺工作者多年来的田野实践,从不同角度对节日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作出了思考,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促进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