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花开七月红。在这流火的七月,我们相聚在古城西安,举办“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研讨会” ,我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支持我国古村落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陕西省民间文化发展的新老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中华民族的先辈们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奇观,分散于各地的众多古村落就是这些文化奇迹的杰出代表。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中国古村落不仅空间形态多种多样,而且,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深邃,是乡村历史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文化的生态“博物馆” 。
中国古村落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和无穷智慧。古村落在传承中华文明、构筑中华文化大厦中作用非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大批古村落已从我们的文化视线中悄然隐退,特别是许多具有重要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日趋衰落甚或消逝。因此,保护古村落成为我们不可回避,且无法绕开的话题和行动。
在2002年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伊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就把村落、民居、历史建筑纳入了首批民间文化遗产调查普查项目之列。此后,每年都开展古村落、古民居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工作,召开古村落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座谈会、学术研讨会,征求乡土建筑学、民俗学、遗产学、艺术学界的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出版田野调查成果图书,梳理和总结中国古村落的历史与现状,对中国古村落进行可视性呈现,为古村落保护与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基础资料。自2011年起,中国民协陆续编纂出版了《中国名镇名村》 《中国最美古村落》等系列丛书。2013年,中国民协还委托东北大学设计学院,实施《中国传统村落3 D影像档案》示范试点项目“中国传统村落凤岗村3 D影像档案” ,此项目现已完成,成果出版在即。希望这些田野调查成果,与学术研讨成果,能为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民间文艺界的智力支持和实践经验。
近几年,我们陆续对广东客家古村落、浙江传统村落、福建闽南及闽北特色民居文化遗产、江西婺源徽派古民居建筑、山东威海市海草房、吉林朝鲜族小木屋、内蒙古蒙古族蒙古包、新疆喀什维吾尔族民居、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毡房、云南傣族布朗族村落、广西壮族瑶族村寨、贵州苗寨侗寨等村落民居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使我们真正了解了,丰富灿烂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就散落和渗透在各民族人民世代生活的村落和民居之中。每一座村落或民居,都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所以说古村落和古民居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窑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人类穴居建筑形制,被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之一” 。原生态窑洞建筑,及传统窑洞民居院落,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孕育了独特的黄土文化和北方乡村文明,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与传承甚广。其中,尤以陕北窑洞比较普遍、集中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陕北又是红色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摇篮。于是,黄土文化、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及红色文化在此交织、融会,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文化。而窑洞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和文化空间。因此,我们这次田野考察的着眼点,就是要深入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对陕北窑洞文化进行田野考察,并围绕陕北窑洞文化遗产和保护工作现状展开专题研讨,希望藉此进一步唤起民众对古老窑洞文化及民间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并为我国古村落古民居与文化多样性,积累更多的保护工作理念和实践经验,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奉献民间文化学人的思想智慧和学术思辨成果,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周燕屏(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