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识民间文学
高尔基说,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就不能懂得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民间文学产生和传播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文献,保存了古老而丰富的民间文学,有的至今依然存活在民间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灰姑娘故事”最早的记录是我国唐代《酉阳杂俎》,至今仍以相当变化的形式,流传在我国广西、广东等汉、壮民族间。民间文学风格独特,大都真挚、直接、自然,不装腔作势、不争妍斗巧。沙尔·费勒克说过,民俗的歌谣……是抒发人们的感情、思想、风俗之天籁的、自然的、不具作者姓名的诗。
民间文学是文学,是艺术,同时也是生活本身。中国民俗学的泰斗钟敬文先生不止一次谈及关于民间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他说,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民间文学,是抒发人民的感情、思想、风俗等的自然的作品,是反映民众生活与环境的一面的镜子。民间文学有真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传统的艺术教养和表现方式,是长期以来民众参与吟味雕琢而成。他们的歌唱,他们的戏剧,他们的谚语,抒发着他们的欲求,凝聚着他们的经验,吟诉着他们的哀乐,描述着环绕他们的一切人为的制度和自然的景象。加里宁认为,“人民好像是掘金者一样,在数百年内加以琢磨,他选出、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只有最宝贵的、有才能的东西。”
钟敬文先生曾说,“中国的口头文艺,是中国传承文化的海洋中,乃至世界传承文化的海洋中的珍宝岛。”中国民间文学博大精深、丰富多样,《诗经》《山海经》《风俗通义》等典籍中不仅记录和整理了我国古代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保存了关于民间文学的理性认识和学术思考。世代相传的民间文艺百花园里,有古老的神话、壮丽的史诗、动人的传说、美丽的故事、悦耳的歌谣、优美的长诗、瑰丽的说唱、智慧的语言……也因为此,中国是民俗学者的乐园。
二、民间文学对心灵的滋养
关于民间文艺的记录、搜集和探究,古已有之。许多人都说,文学家是民间文学的保存者,这话大略是不错的。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歌德的《浮士德》等都是依据民间传说写成的。正像这些伟大的作家一样,海涅在儿童时代就受到丰富的人民口头创作的哺育。他曾感动地叙述幼年从奶娘那里听唱民歌和讲童话的情形:她能讲可怕的妖魔传,对童话以及民间的歌谣,她都有着丰富的肚藏。高尔基甚至说,没有民间文学知识的作家不是好的作家。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重要养料,更是民众教养的重要力量。钟敬文先生在《关于民间文艺的一些基本认识》中指出,一般民众,从摇篮时代起至坟墓时候止,差不多都沐浴在民间文学的海洋里。它给他们教导,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扶持,给他们快乐和希望。它不仅是生活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位智识上、行动上多方面的教师、朋友和爱人。他在《民间文学与民众教育》一文也谈到:民间文学,在今天我们的眼里看来,不过是一种艺术作品。但是,在人类的初期或现在的文化国里的下层民众(后者例如我国的大部分的农民),它是他们立身处世一切行为所取则的经典民间文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社会的、伦理的、美学的等作用。民间文学,是培养民众道德和知识的不竭源泉。
在民间,民众不仅重视民族的文学、艺术的教养,同时重视民间文学对少年儿童的养育。民间文学能够给予他们艺术的熏陶,高尚道德的培养,陶冶高尚的品质,唤起他们爱乡土、爱祖国的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歌谣可以滋养民众的心灵,使他们对人生、事物发生兴趣和理解;传说可以给予知识,而且注入道德教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采石补天、神农尝百草……这些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表现出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勇于担当的豪迈气概、不屈不饶的执着信念,不仅教养着我们的灵魂,而且为我们认识、理解、探索世界提供了一把把智慧的钥匙。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共享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所不能缺少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科学知识,了解、熟悉、掌握并正确地认识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任务。编纂民间文学经典读本以及各类教本、教材,是进行广泛的民间文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严格意义上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一百年来,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研究者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普及上做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丰硕成就。民间文学的教学和推广,需要有专业教材。《民间文学概论》等高校教材较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民间文学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阐述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专业教材成为广泛流通的学术读物,满足了高校师生学习民间文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基本需求。
过去民间没有专门进行教育的学校,但民众是有自己的教育的。他们除去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外,创造了多种民间文学样式,如谜语、儿歌、故事、传说等来教育他们。现代社会,少年儿童的教育更多转移到学校来进行,也正因如此,民间文学的普及教育,特别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民间文学教材的编纂显得尤为重要、尤其紧迫。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民间文学教材的编纂与普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从国家意义层面来讲,《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是中华民族对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探索、争鸣和反思后的选择,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意义。《大系》来自民间,属于人民,《大系》教材的编纂和普及就是更好地传承与共享民间文学,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固本强基。
其次,《大系》按照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谚语、谜语、民间俗语以及民间文学理论12个门类与系列编选,计划出版1000卷,每卷100万字,基本囊括了民间文学的全部内容。同时,组建了12个门类的专家组以及学术委员会,凝聚了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工作者和爱好者,代表了民间文学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高学术水平。我们编纂《大系》教材普及读本,是根据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时,普遍接触民间文学的知识和理论。
民间文学丰富多样的体裁、题材,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快乐健康成长。有许多儿歌,包括绕口令、数字歌等,可以训练儿童掌握语言、熟悉计数。谜语,对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智力和想象力都非常有效。各种节日歌、礼俗歌、仪式歌,是儿童和少年人生历程中特殊时刻的重要陪伴。这些是滋养他们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养分,也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利器。《大系》教材普及读本,不仅注重民间文学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经验技能的习得。
《大系》普及与推广同时包括干部普及读本、对外交流读本的编纂与发行。这些读本将作为《大系》普及示范图书,进入学校、图书馆及公共服务平台,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同时,也将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重要的平台。
民间文学是普通劳动者世代生存经验、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与推广《大系》,传承和共享民间文学,迫在当下,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