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神话的鸿篇巨制

   刊发时间:2023-11-27   作者:梅东伟、侯晓会

中原是中国汉族神话产生和流传的中心地区,中原神话指中国古文献中已有零星记载,至今仍流传在中原民间口头上的活态神话。《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河南卷(三卷)》〔以下简称《神话·河南卷(三卷)》〕以1980年代以来河南民间文学普查和河南大学“中原神话调查组”考察所得神话资料为基础,按照科学性、地域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原则,甄选相应神话文本、编纂成书,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河南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话·河南卷(三卷)》的编纂,延续了“中原神话”学术资料整理和研究的传统。“中原神话”搜集整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张振犁、程健君于1987年编选了中原神话的第一部资料集《中原神话专题资料》,在此基础上,张振犁教授撰写了《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1997年,程健君著《民间神话》,进一步阐述中原“活神话”当代传承的文化、环境因素。1999年,张振犁与陈江风、程健君、高有鹏、杨利慧等学者携手撰述《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以系列专题研究的方式,发掘中原神话深层内涵和典型意义。2017年,张振犁以93岁高龄编著出版《中原神话通鉴(四卷)》,是当时较全面、系统的河南神话资料集成,为今天《神话·河南卷》的编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而《神话·河南卷(三卷)》的编纂,也是“中原神话”资料整理与研究脉络在新时代的延续。

 

《神话·河南卷(三卷)》在吸收《中原神话通鉴(四卷)》相关文本资料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资料范围和基础,几乎对现有资料“一网打尽”,尤其注重新世纪以来新搜集到的各类神话文本,展现了中原神话在当代的传承与流变。《神话·河南卷(三卷)》甄选中原地区流传的神话1419篇,将中原神话按照“神话人物谱系为纲,神话集群分布为目”的思路编辑,使中原神话体系和区域性集群分布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较完整的神话体系和较明晰的“神谱”脉络。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从大禹治水到夏启立国,以及后羿、嫦娥等其他诸神神话,使读者可窥中原神话全貌;尤其相关神话文本的“排列组合”形象,展现了中原神话“依附”于特定区域的“集群”分布特质,如桐柏、泌阳的盘古神话群,淮阳、西华、新密和济源的伏羲女娲神话群,新郑、新密和灵宝的黄帝神话群,桐柏、三门峡和嵩县的大禹神话群等等,神话集群与相应的地方风物相结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新视角下的中原神话活态传承的整体风貌。

 

《神话·河南卷(三卷)》的编纂,以当代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想为学术依据,既注重各类神话“经典”文本与异文的搜集整理及相关“背景”信息的完整呈现,也不忽视区域内围绕同一“人物”形成的其他神话故事的广泛存在,较好呈现了区域内相关神话文化的主要特质与丰富多彩。编纂者对每一神话文本的“讲述者”“采录者”“采录时间”“采录地点”和所“源出”的文本集子都有明确标注,还有大量“附记”,这对了解神话文本及相关文化事物的来龙去脉或存在现状,有着不可或缺的学术价值;在篇目拣择上,既有数千字内涵丰富复杂的文本,也有寥寥一两百字,情节简捷的文本;编纂者还将讲述同类神话的其他民间文学文体的文本(如歌谣)收入文集。这些都体现着编纂者选用文本的广泛性、科学性和代表性。本书有明确的地域性,它不仅体现为行文中标注明确的方言词语之类注释和附载的《河南省主要神话分布区域表》和《本卷方言检索表》等内容,还体现为明确的地域意识,它源于编纂者对中原神话“集群”分布特质的学术认知。“集群分布”是中原神话的重要特质,这种特质首先与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以“群”为单位阅读《神话·河南卷(三卷)》过程中,我们会清晰感受到不同区域神话文本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差异,如新郑、新密的黄帝神话群与灵宝神话群,济源的伏羲女娲神话群和西华的女娲神话群,它们的主要神话意象及其文化特质都有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对于构建地域文化的传统与特色,都有着重要的助益和借鉴价值。

 

《神话·河南卷(三卷)》汇集了中原人民世代讲述的神话故事,它是传承和展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精神的文化载体。

 

《神话·河南卷(三卷)》卷一着重收录流传于中原地区的创世神话。卷二着重收录了有关文化起源与诸神战争的神话。卷三收录的神话稍显“繁杂”,包括了“诸神神话”“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它们大都与民众的世俗生活联系密切,表现了神话对民众生活的渗透与融入,彰显了中原民众调和“神圣”与“现实”的世俗精神。《神话·河南卷(三卷)》展现了中原神话的丰富多彩与多元内涵,容纳了中原人民认识自然和积极创造的人文精神,也传承和体现着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生生不息。

 

《神话·河南卷(三卷)》是1980年代以来中原神话发掘与搜集整理的“集大成”之作,它使中原神话的当代传承形态和整体上的“集群”存在特质,得以清晰展现;它的编纂出版,进一步夯实了中原神话的学术基础,对于推动和拓展中原神话、乃至中国神话学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原神话承载着中原儿女“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也是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生活并生生不息的文化表征,本书无疑也是一种文化力量和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