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陕西卷》的编纂实践与思考

   刊发时间:2019-03-07   作者:柳茵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陕西卷》的编纂工作于2018年6月正式启动,目前,已历时六个多月。六个月以来,在对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剧本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摸底、调查、整理之后,依据“大系”的小戏编纂体例拟定的小戏遴选标准,经过初步筛选、制表、分类挑选、分类著录、数据统计、全面数据扫描、整体数据识别、系统编纂等多个步骤,按照规范性、广泛性、抢救优先性、代表性的“四性”原则,共搜集、遴选、分类著录、编纂小戏剧目约601个,剧本约609个,涉及陕西地方戏曲剧种15种。在编纂过程中,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剧目、剧本的遴选、分类标准,“陕西卷”的内容设计、编纂思路等有许多值得总结与思考的方面。

就剧目、剧本的遴选标准而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陕西卷》在剧目选择上基本以“大系出版工程民间小戏卷编纂体例”确定的“剧种”“表现内容”“体制”“结构”“篇幅”“脚色”“表演长度”“场次”“时间节点”等为判别标准,同时,还结合本地戏曲剧种文本形态与演出形态的多样性特点及戏曲的地域文化特征等多方面因素,进一步明确了适用于陕西本省编纂、研究工作的入选剧目在内容、形式上的基本要求:1、一些开场的仪式性短小剧目列入此次编纂范围;2、易俗社文人创作的小戏剧目在流入民间后,形态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剧目也被纳入此次遴选范围;3、剧中脚色虽突破了“两小”、“三小”范围,但故事情节敷演民众生产生活、家庭伦理、男女爱情或民间公案且能反映剧种表演特色,在无论脚色、内容方面具有明显“二小戏”“三小戏”特征的剧目也纳入此次遴选剧目;4、一些剧目虽以历史神话为背景,但只是敷演其中某一场景的,也纳入此次编纂范围;5、某些改编较大,长期以独立形式上演的折子戏列入此次编纂范围;6、把分属于同一人物的不同故事串联起来形成的“串戏”“小戏群”等,均纳入此次小戏编纂范围。

此外,这次小戏剧本的遴选还充分考虑到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剧本的版本形态特点。陕西地方戏曲剧本共有刻本、印本(包括民国时期的石印、铅印剧本,建国以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及新世纪以来分几次出版的剧本汇编)、原抄本、口述记录本、过录本等多种版本形态。小戏则广泛存在于印本、抄本、口述记录本、过录本等版本中。由于此次的编纂工作规格、规模及最终成果要求字数都颇为庞大,考虑到出版印本无论在版本品相、编辑规范性、字迹清晰度等方面均有优势,因此,此次的小戏剧本的版本选择以出版印本优先,如秦腔中48个小戏剧本、21个眉户小戏剧本均以出版印本为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省戏曲修审委员会”“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等机构在全省范围内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剧本中,口述记录本与过录剧本在保存情况、品相、字迹、书写规范等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因此,此次遴选的小戏剧本很多集中于以上两种版本。

由于此次大系出版工程在编纂内容的学术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陕西卷》在内容、板块设计上并没有将编纂主体局限于剧本整理,而是力图在对剧本进行系统整理之后充分提炼其所蕴藏的“剧本形态特征”“剧目创作规律”“表演艺术特点”等有价值信息。

基于以上编纂思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陕西卷》初步设计分为三篇,第一篇为“陕西地方民间小戏概说”,具体内容共五个章节:

 第一章:“民间小戏”概念的再确认

以“小戏”概念为中心,立足陕西本地“民间小戏”的历史流变与地域文化特点,梳理陕西“民间小戏”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含义,从而打破约定俗成的对“民间小戏”概念在剧种、题材、剧本体制、脚色、场次、篇幅等方面的种种框架,将陕西地方“民间小戏”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更具发展性的环境中予以甄别。

第二章: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剧本的形态特征

    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在剧本形态上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集中化、规范化等诸多特点。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理挖掘的小戏口述剧本,在特殊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范中已基本失却了其民间剧本的形态特色。而文人创作小戏在流入民间后,其剧本在形态方面发生的变化也值得一探究竟。另外,由于“同目异本”现象普遍存在于陕西地方民间小戏中,民间小戏剧本语言叙述体、代言体混杂拼贴、较多插入与情节之外内容的剧目、对歌舞、说唱的借鉴痕迹等剧本语言的探究,也应放置于剧本形态的范围进行讨论。

第三章:陕西地方民间小戏的剧目

本章试图对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剧目的题材来源、题材内容、民间小戏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等进行分类研究,进而透视民间小戏在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第四章:陕西地方民间小戏的表演艺术

因演员人数有限,民间小戏在一开始的剧本创作中就已形成了“兼扮”“以人拟物”“跳进跳出”等表演应对方法,本章将对这些闪烁着绚丽民间智慧之光的方法进行总结。另外,小戏剧本中透露出的陕西地方民间小戏表演在脚色及场次划分上的发展流变也可在本章中得以深入探究;而一些小戏剧本中展现出的特定表演环境中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成分也是本章着意挖掘的内容。

第五章:陕西地方民间小戏的历史走向与发展策略

小戏体制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使其在戏剧史的一系列变动中总是处于前沿位置。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大致有三种历史发展走向:保持原有体制、向大戏靠拢、消亡。大戏剧观念下的陕西地方民间小戏是否或怎样借助新的载体,以新的形式延续和发展,本章将作初步探讨。

第二篇为收录剧本:将所搜集的600余个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剧本按照“花鼓戏系统小戏剧本”“弦索、秧歌戏系统小戏剧本”“影偶、道情戏系统小戏剧本”“梆子、皮黄戏系统小戏剧本”“文人创作小戏剧本”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一个剧本都按照剧情介绍、场次、人物表、剧本正文等常规编纂方式编写。

第三篇为附录,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分布情况简表;第二部分为陕西地方民间小戏剧目简表,包括已收入第二篇的剧目与未收录剧目(如陕西境内四个跨省剧种民间小戏剧目),并标明剧目未收录入册的具体原因;第三部分为代表性传承人小传;第四部分为陕西地方民间小戏演出视频资料。

    以上几个方面仅就此次《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陕西卷》编纂工作的大概而言,实际编纂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动与问题,其在客观性与学术性上的不足之处还会随时显现。这只能希冀于在具体编纂中不断地改进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