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江南民间小戏交流会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小戏》编纂工作学术研讨会在缙云举行

   刊发时间:2018-12-29   作者:覃奕

12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主办,“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民协,丽水市文联、缙云县政府承办的“2018中国江南民间小戏交流会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小戏》编纂工作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专家学者及江南民间小戏艺人参与活动。

江南民间小戏主要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地,是在江南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说唱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反映区域民众生活的特色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与江南的历史、地理、语言、民俗和文化紧密结合,体现了浓郁的江南人文传统与水乡特色,是江南民间文化的经典。秉持“让民间小戏回到它的生发地和流传地”的理念,本次活动特邀上述五个省市的民间小戏戏班深入缙云乡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精选婺剧、目连戏、傩戏、赣剧、沪剧、皮影戏、醒感戏、采茶戏等地方剧种中的代表性小戏剧目进行集中展演,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邱运华出席了23日晚的开幕演出,现场授予缙云县“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牌匾,并肯定了缙云县在戏曲文化发展工作所坚持的“政府引导、民间自主、群众合力”工作思路及取得的成绩。

浙江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郑蓉主持了民间小戏的现场点评和交流活动。参演戏班的班主代表及其所在省市民协领队分别发言,介绍了当地民间小戏的生存现状、主要特点,目前主要采取的保护、传承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效等,并就民间小戏未来的发展路径展开交流探讨。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副主任,国家非遗保护委员会委员常祥霖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交流探讨的主题要紧扣当下“大系出版工程”的语境,注重民间小戏活态传承的现状,用鲜活的文化样式反思现有的学科话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述和转化;既要敬畏传统,也要吸取新元素,鼓励平台参与和专家参与,发动多方力量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随后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小戏》编纂工作学术研讨会上,梅兰芳纪念馆副研究员,“大系”小戏专家组副组长毛忠从目前的审稿情况出发,强调要对编纂思路进行准确定位,即在呈现民间口头文学特性的同时,也尽量呈现表演艺术层面的内容。此外,他还强调了编纂的学术性、广泛性、代表性、系统性和抢救优先性,希望能够通过“大系出版工程”推动民间小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推广和传承,而不是仅仅收录已经出版的文本。毛忠建议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湖南卷(影戏卷)》作为“示范卷中的示范”进行推广。来自湖南、山西、河北、陕西的编委会专家也就本省示范卷本的编纂经验及所遇到的问题发表看法,发言涉及编纂过程中的资料来源、资料版本、分卷设置、剧本选择、剧目统筹以及对处于不同状态的剧种的记录方式等细节,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锦强立足于“大系出版工程”的整体编纂工作,结合“民间小戏”主题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大系出版工程”既要有学术发展理念的思考,也要有地方文化实践工作经验的交流和总结,这些思考和经验也是工程成果的组成部分,后续将以论文集、新闻专题报道等形式进行推广;在推进“大系出版工程”的过程中,与政府、其他兄弟协会和社会组织机构的工作互相呼应、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也很重要,应让民间小戏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和民众生活视野;除了保护、传承、发展、利用,还要做好研究和传播,弥补过去民间小戏在学术领域和教学传承方面的不足,并积极利用和配合如相关文艺之乡的命名和评审活动、民间小戏进校园进社区走乡村等其他推广工作;要结合民间文艺区域传承的特点,利用好国家节假日和少数民族传统节会活动,为民间小戏创造更好的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

通过演出展示、现场交流、研究探讨等形式,此次活动为今后“大系出版工程”的民间小戏类文本的文库建设、数据库口头记录文本资料采集、社会宣传推广活动提供了活态样本,搭建了研究利用的平台。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2018年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活动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