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故事卷编纂工作会在辽宁沈阳召开

   刊发时间:2019-06-25  

“民间故事”专家组副组长江帆教授首先谈了她对“大系出版工程”定位问题的理解。她认为,每位参与本工程的同志实际上是参与了一次大型的知识生产过程,这与20世纪80年代“三套集成”编纂工作时完全不一样。知识生产带有当下时代的品质,民间故事是对民间生活的认知,在编纂过程当中的选稿标准和过程,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民间文学的审美和认知,具有“知识生产”的色彩。

 

江帆教授指出,故事卷中的附记、附录和注释之所以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农耕社会民间生活的语境已经断裂。在80年代的时候,这种语境还存在,单纯的故事文本不需要上下文也能够被理解。短短几十年过去,民间生活的语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出版各地的民间故事文本,如果不把文化背景、讲述环境进行必要的阐释,后代读者就都看不明白,时代性和研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地方性知识要转化成通识知识,如果没有文化整体性的视角,那么公共认知就实现不了。早期的故事集把很多地方性知识屏蔽掉了,没有保存相关的地方性知识和民俗文化。《大系》故事卷要尽量使用全要素文本,把不同地方的民间知识保存下来,才能编出地方特色、给后世读者留下带有地域文化语境的读本,让他们知道在某一个村庄或者某个人群当中为什么会传讲这些故事,它们传承着怎样的传统思维观念,体现出这个时代对民间文学的见识和认知。这个过程对参与编纂人员的要求很高,涉及到每位编委对民间文学的认知。

 

江帆教授还谈了审读2018年民间故事示范卷书稿的感受,指出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了可操作建议。她指出,故事卷的编纂一定要有地方文化精英参与,他们了解乡情、民俗、方言,很多当地的民间文化知识需要向他们请教。

 

专家组成员漆凌云副教授结合湖南故事卷的编纂工作,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他认为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资料非常有价值,需要予以重视,尤其是要运用好县卷本资料。他指出,应该重视与讲故事、听故事、记录整理故事等有关的人的活动。在文本编纂中要立体化呈现,要把讲故事的场景、讲述者的状态(包括讲述者的语气、手势动作、插话、惊叹等信息)、讲述者和听众的互动呈现出来。“大系出版工程”是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各编委会可以发动高校学生参与到采录过程中,范围广、效率高、质量好。

 

专家组成员隋丽副教授认为,文本的立体化呈现也应包括音频、视频的呈现,二者的综合呈现更具直观性、立体性。在进行故事采录过程当中,不仅要发动学生的力量,还要发动社会力量来进行搜集采录。各省市民协可以通过“发现民间故事”等活动来进行征集。这是对当下民间故事活态传承的最真实的文本呈现,也体现了大系“推陈出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会上,河南故事卷总顾问乔台山、河南平顶山卷执行主编郭伟宁、副主编石随欣,山西卷主编臧云翔,上海卷副主编石圆圆,宁夏卷副主编徐娟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卷主编薛洁,河北卷主编杨荣国,陕西卷主编王盛华等编纂人员也交流了各自的经验教训和工作心得,以期大家在后续编纂工作中少走弯路。文联出版社责任编辑王素珍以河南平顶山卷为例,介绍了编辑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

 

天津故事卷主编王振良等在2019年启动故事卷编纂工作的同志就一些困惑的问题与专家组成员进行了沟通。

 

会议最后,特别安排了两位民间故事家——国家级非遗项目古渔雁故事传承人刘则亭、辽东满族故事家黄振华进行现场讲述。江帆教授结合故事家的讲述,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指导大家实际演练如何记故事、如何写附记。

 

万建中教授结合各位发言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故事卷下一步编撰工作的部署。他肯定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对大系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江帆教授的发言带有理念上的前瞻性。万建中教授指出,“大系出版工程”涵盖了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等12个门类,比“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规模更加宏大,是一项政治工程和文化工程。在示范卷的推进过程当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在2019年“大系出版工程”编纂任务中,故事卷承担的数量是最多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希望通过率先开展全国工作会这样一种工作模式,推进故事卷的工作进度,取得更大成效。

 

会后,将为民间故事卷各编委会编发本次会议的内容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