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2021·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史诗与祝赞词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中国民协副主席、内蒙古民协副主席、秘书长伊和白乙拉,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锦强,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艺如乐图,内蒙古文联二级巡视员喜山,内蒙古民协主席布和朝鲁,呼和浩特市文联主席云巧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相关领导嘉宾出席活动,与传承人、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专家和市民群众近四百人共同欣赏了多民族史诗、祝赞词展演。
开幕式上,冀晓青和王锦强分别致辞。王锦强在致辞中指出,民族史诗和祝赞词在纵横捭阖的广袤土地上原生,在绵延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塑型,在最接地气的乡土文化中扎根。通过开展以包括史诗和祝赞词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为主体内容的社会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的参与度,为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开好局、起好步,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让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形式更加多彩。
在展演活动中,来自内蒙古、四川、青海、甘肃的近百名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带来了30多个史诗和祝赞词节目。
史诗节目以传统题材为主,尤其作为中国“三大史诗”的《格萨尔》(《格斯尔》)和《江格尔》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不同地域、不同侧重内容的史诗选段,也充分彰显了各自民族、地域的艺术风格。祝赞词涵盖了婚礼、祈福、祭祀等祝赞和颂词,通过短时间的表演,展现了节目背后的民俗元素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境。
当天晚上,召开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史诗与祝赞词传承人交流座谈会”。各省区的参演传承人代表、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史诗”专家组专家代表布和朝鲁、孟和吉雅、特古斯巴雅尔、塔亚,特邀专家那顺等齐聚一堂,共话民族史诗和祝赞词的传承与保护,就传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保护措施与实际需求、民间传承人的实际生活和文化传承状况等进行了交流讨论。
史诗一般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其内容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所增删,发展到一定时期再由专人进行整理加工,成为有固定文本的作品。因此,史诗是一个民族的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风格一般庄严崇高,表现朴实自然,常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丰富鲜明。史诗反映了地域社会的风土人情,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是各民族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祝赞词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学形式,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祝赞词内容丰富、名目繁多,涉及了其所流传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文化财富。在我国各民族中,蒙古族、藏族、土族、侗族、达斡尔族等均有祝赞词这种体裁,其中以蒙古族祝赞词较为典型。蒙古族祝赞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吉林、辽宁等地区;藏族的祝赞词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云南藏区等。
与会人员认为,民族史诗与祝赞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蕴含的感恩、礼赞理念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至今仍有很大的挖掘价值。民族史诗与祝赞词应当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适应不同的环境多元发展,使其丰富内涵在当代被更多地推广。尤其是能够进入现代生活的祝赞词,更应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元素的前提下,发挥其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的优势,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民协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呼和浩特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