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资源优势 创建民歌之乡

——湖北省民歌之乡雾渡河镇的调查报告

   刊发时间:2017-08-31   彭明吉 杨建章

2006年,雾渡河镇委、镇政府提出了“创建湖北省民歌之乡”的施政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标顺利实现。2008年3月,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授予雾渡河镇“湖北省民歌之乡”的称号。据了解,这是湖北省首个民歌之乡。2011年以后,雾渡河镇又积极争创全国民歌(民间叙事长歌)之乡。山大人稀的雾渡河镇为何能湖北省民歌之乡,并且再创中国民歌之乡, 我们到雾渡河做实地调查。

一、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创建艺术之乡,首先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否则就是不切合实际。雾渡河镇地处宜昌市夷陵区西北山区。全镇辖18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总面积318.75平方公里。雾渡河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名就来源于三国战争故事。如今的雾渡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与远安县接壤,西与兴山县毗邻。宜巴高速公路和省道宜兴公路穿镇而过,是陆路进川的交通要道,素有“夷陵区西北大门”之称。

雾渡河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很多举人,新中国成立后,从这里走出去10多位正县级以上的干部,有的还在国外任职。雾渡河物产富饶。是宜昌市的林业大镇,夷陵区的茶叶大镇,还有储量较大的金矿、钼矿、铁矿和花岗岩等。

由于雾渡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外来文化在这里融合,致使镇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民歌资源丰富。2007年,该镇进行民歌资源大普查,登记民歌作品2320首。雾渡河民歌种类多,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等样样有。在普查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叙事长歌,其中长达800多句的《盘古传》是雾渡河独有。该长歌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身化万物,最后累倒在雾渡河盘古山的故事。如歌词:“盘古自从出了世,开天辟地忙不停,最后倒在盘古山,要回家乡万不能。当地众人听此讯,男女老少泪淋淋,日夜齐把盘古颂,庙里点上长明灯。”《盘古传》起初是盘古庙用以祭祀盘古神的唱词,近代逐渐演化为祭奠亡人的丧鼓歌词。该镇收集整理的叙事长歌《黄氏女》,分上、中、下三部,共250行。歌词叙述家住宜昌府的巨富黄氏女,读经修身,乐善好施,最后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金童玉女暗访知情后报告玉帝。玉帝惩办阎王,将黄氏女转世阳间并使她变成了男人。故事曲折变幻,跌宕起伏,哀惋凄切,发人幽思。

薅草锣鼓是雾渡河流行区域最广、流行时间最长的民间音乐。新中国成立以前,该镇田多的富裕人家都兴打薅草锣鼓,一般是两张桌子以下的人打单锣鼓,两张桌子以上的人就打对子锣鼓。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全镇薅草锣鼓盛行。农村改革后,一家一户种田,打薅草锣鼓的少了。但是,薅草锣鼓歌却被传承下来。据普查,该镇流行的薅草锣鼓歌的固定曲牌有两声子(也称对声子)、五句子、穿号子等多种。到了下午,田间薅草的人们处于疲劳时期。锣鼓师傅临场发挥,自编歌词挖苦、嘲笑工效低的男女,如:“那位姐姐思情郎,心想情郎在身旁,站了半天腰没康(弯),小心蚂蚁子爬到大胯上”。雾渡河民俗中有“农夫田里无大小”之说,人们在田间劳作时,除了至亲父母、兄弟姊妹外,无论男女老少可以有分寸地用歌声调笑。收工前,人们为了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累得如短跑冲刺一样。此时锣鼓师傅一边紧锣密鼓地催工,一边唱情歌让人们解除疲劳。如:“一天薅草辛苦了,回去洗个流水澡,睡瞌睡打个长赤包,两口子梦中哈哈笑”。

二、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雾渡河镇为使民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世代传承,推出了一系列抢救保护措施。

一是重视关怀民歌传人。雾渡河镇通过民歌资源普查,发现了一批民歌传承人。到2016年底,镇文化站登记造册的民歌传承人1425人,其中能传唱100-200首的111人,能传唱200首以上的34人,能传唱两部长歌以上的308人。镇里为450多个重点传人建立档案,其中推荐区里命名民间歌师5人、民间歌手25人,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雾渡河民歌)传承人2人,市级11人,区级30人。文化站的同志与歌师、歌手交朋友,把他们当贵客招待。同时,镇领导分别到歌师歌手家中看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歌师歌手很受感动,纷纷奉献歌本,带徒传艺。

二是收集整理民歌资料。雾渡河的历届领导,都重视民歌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早在1988年,雾渡河镇委、镇政府就安排镇文化站,在全镇采录民歌200余首,有40多首被收录到《湖北省民歌集·宜昌县分卷》公开出版。2004年,镇文化站在全镇采录民歌1000余首,挑选380首汇编成《雾山歌海》一书,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镇政府扶持退休干部苏宗源,收集整理马卧泥村老篾匠陈明刚传唱民歌200多首,汇编成《陈篾匠民歌选》一书,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镇文化站又采录了以《盘古传》为代表的叙事长歌25部,经过整理后,编辑成《雾山歌海续集》,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镇文化站选择425首民歌,在夷陵区文联刊物《新三峡》出了一期专刊。2010年和2015年,镇里扶持大庙村民歌传人姚继忠,整理民歌200多首,编印《姚继忠民歌选》书两本。2010年,镇文化站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和支持下,挑选23部叙事长歌,汇编成《雾渡河民间叙事长歌》一书,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镇里挑选20多首民歌,编印成两个小册子,一本进学校,一本进机关和社区。还选取了15首民歌,录制一个CD和一个MTV牒子。至2016年,雾渡河镇民歌拥有“九书一刊”和“两牒两册”共10多件文字及音像作品。

三是成立民间艺术团队。雾渡河镇的民歌传承,除了印书、制牒之外,还通过建立文艺队伍,常年开展活动传承。全镇建有艺术团3个,民间吹打乐班482个,他们常年活动在农村,直接为农民服务。镇里制定奖励办法,鼓励民间歌师带徒弟建团队。2009年,大庙村民间歌师姚继忠一次就带学徒两班共16人,交战垭村的民间歌师向德文一年就带学徒6人。在雾渡河调查时,我们看到这里民歌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三、有扎实的创建活动

雾渡河镇自2006年提出创建湖北省民歌之乡的目标以后,全镇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充分利用民歌资源,开展扎实的创建活动。

一是进行资源普查。为了搞清民歌资源和传承人情况,2007年6月份,镇政府发专门文件,拨专项经费,在全镇开展深入细致的民歌资源普查。为确保普查质量,镇政府发文,要求各村成立3-5人的普查工作专班,聘请各村财经委员为本村民歌资源普查员,并于6月18日举办了“雾渡河镇民歌资源普查员培训班”,培训普查员80多人,发放普查表3000余份。普查员回村后,一户不漏的拉网式调查,收集了2320首民歌,还有20多部叙事长歌。

二是开展大型活动。为确保创建工作有声有色,雾渡河镇每年都要开展一至两次大型文体活动。人们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10月18日,镇政府和区文联联合举办的“雾渡河镇第二届民歌比赛暨第三届健身运动会”。10月18日这天,艳阳高照,金秋送爽。50多条巨幅标语和100余盏大红灯笼,把雾渡河集镇装点成火红的画廊,共17个代表队,245名队员与400名学生,组成的国旗方队、军乐方队、彩旗方队、花环方队,在镇中学体育场,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入场式和开幕式,镇委书记、镇长万犁昌致开幕词,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燕致贺词。5000余人观看了开幕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鄢维新,专程从武汉赶到雾渡河,观看了民歌复赛和决赛。经各村初选,58人参加了全镇民歌预赛,38人参加复赛,20人参加决赛。通过专家评委现场打分,区文联命名了夷陵区首批5位民间歌师、10位民间歌手,镇政府颁发了奖金。本次“一赛一会”共用经费6万余元,现在看起来是个小数字,可是在当时来说,是20年以来政府用于文化活动经费总和的两倍,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这次活动的高度重视。这次活动办出了规模,办出了水平,极大地鼓舞了全镇民歌传承人。一段时间,各村参加比赛获奖的和没获奖的,还有能唱而又没参加比赛的民歌传人聚在一起,与那些获奖者欲比高下,在广大农村掀起了一股唱民歌的热潮。极大的抵制了邪教、赌博之风,起到了引导农民健康向上的作用。2013年,镇里举办第五届民歌传唱大赛,又新发现一批作品和歌手。2017年5月镇里挑选 4名歌手,参加宜昌市首届民歌大赛,两人获奖。

三是培养重点骨干。镇里在民歌资源厚实、民歌传人集中的岔路口、殷家沟等地,挑选出歌词记得多、音准唱得好的100多名歌手进行辅导培训,提高他们的民歌演唱水平。

四、有得力的工作专班

雾渡河镇创建省级民歌之乡一举成功,领导重视,有得力的工作专班是关键。2006年下半年开始,镇委、镇政府召开专题办公会,聘请区文联和刘德方民间艺术家研究会的领导及专家,多次在小溪塔和雾渡河讨论,2007年5月出台了“雾渡河镇创建湖北省民歌之乡”实施方案,成立了“雾渡河镇创建湖北省民歌之乡工作领导小组”,镇委书记、镇长万犁昌任组长、常务副镇长周立刚、副书记李鹏为副组长,镇委宣传委员、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镇文化站长张定虎任主任,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

雾渡河镇文化站站长张定虎,参加工作就在雾渡河文化站。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收集雾渡河民歌,立志把雾渡河民歌推出夷陵。2003年,他与刚调进的文化站干部苗大雁一起,走乡串户收集民歌资料,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民歌和重点传承人。

2007年,是全镇创建民歌之乡的重要阶段。张定虎设计出《民歌资源普查表》、《民歌作品登记表》和《民歌传承人登记表》,为普查员培训班授课。普查中,张定虎到村入户进行现场指导,有时在民歌传承人家里采录民歌,一住就是个把星期,衣服脏了就穿传承人的衣服换洗。2007年4月,张定虎下乡调查,得知殷家沟村周月新收藏有《列国传》、《半日阎罗》、《乌江渡》等12本珍贵民歌资料,不愿拿出来。张定虎先后5次翻山越岭20多公里,到周家走访座谈,还把外村的民间歌手带到他家学习交流,推荐周参加全镇第二届民歌大赛,由于成绩突出,被授予夷陵区民间歌师称号。周回家后把所有民歌手抄本送给文化站复印。

通过深入细致的民歌资源普查,镇文化站收集到了250多万字的民歌资料,堆起来足有米把高。文化站干部苗大雁负责,及时对曲目、调式、数量、分布、传承人基本信息进行分类,对歌词进行整理,站里没有电脑,都是手写,苗大雁常常工作到深夜,节假日不休息成了常事。由于实在细致的工作,致使雾渡河创建民歌之乡的资料齐全、分类准确。省文联将雾渡河的32本资料全套复印,要求全省创建艺术之乡的县市区,学习借鉴雾渡河的资料和经验。

在创建活动中,每次举办全镇性的民歌大赛,张、苗二人都要分头到每个村指导预赛,再将参赛选手集中到文化站进行赛前培训,全镇民歌比赛的质量一次比一次提高,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民歌传承人。

雾渡河成功创建省级民歌之乡,夷陵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夷陵区刘德方民间艺术研究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会”主要负责人是创建专班顾问。2007年,他们先后6次到雾渡河现场办公,进行业务指导,还请区内民歌专家,随工作专班一起进村入户,面对面地对民歌传承人进行演唱辅导。区文联随时将雾渡河创建民歌之乡情况向省主管部门汇报,争取省文联、省民协领导的重视,为考察验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元月25日,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李宁带队,组织10人专家组,到雾渡河镇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考察验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考察现场、观看专题片、抽查传承人的全方位考察,专家们高度评价雾渡河镇民歌之乡的创建工作。李宁说:“雾渡河的民歌内容丰富,典型突出,特色鲜明。作为湖北民歌之乡名副其实。值得学习,值得推广。”这年3月19日,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会议决定,授予雾渡河镇“湖北省民歌之乡”称号。6月26日,省文联副主席李宁及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到雾渡河,举行了隆重的“湖北省民歌之乡”授牌仪式。

雾渡河成为湖北省民歌之乡以后,镇委、镇政府并没就此满足,而是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2010年以来,全镇建立民歌传习所15个,将当地文艺骨干集聚到传习所唱民歌,通过传习所培养了3000多名民歌传承人。夷陵区在雾渡河中学设立民歌传承基地。2010年10月,省政府将雾渡河民歌纳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7月,省文化厅命名雾渡河镇为“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

五、有明确的长远规划

2011年,新到任的雾渡河镇委书记刘宁,主持召开“民歌之乡如何发展”的专题办公会议,制定出利用民歌资源的长远规划:一是将“六书一刊”和“两碟两册”在全镇普及推广,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授予歌师歌手的人,每人带徒弟10人,经文化站验收合格后,镇政府给予适当奖励;三是继续在中小学开设民歌课,由镇文化站聘请当地歌师教唱,确保高年级学生学会民歌10首以上;四是把民歌与当地旅游工作结合起来,开发民歌旅游产品,在旅游景点演唱民歌,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五是继续扶持镇文化站整理已收集的民歌,为建设先进文化服务;六是着力推出代表性歌手和代表性作品,争取有两名歌手在全省全国唱响,为创建国家级民歌之乡而努力奋斗。

2015年9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4人专家组,前往雾渡河实地考察,认为这里民间叙事长歌资源丰富,传承人多,是名副其实的民歌之乡。

(图片提供:杨建章、王良义、张定虎、黄冰冰、望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