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专题调研项目成果——湖北端午多彩舟,龙舟凤舟旱龙舟

   刊发时间:2022-12-08  

 

编者按:

中国民协于2021年初设立“我们的节日”专题调研项目,以各地文联、民协或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为依托,由专家学者组织研究队伍申报节日调研专题,经评选审核共有16个项目最终入选,2022年11月2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我们的节日”专题调研项目成果验收与经验交流会”线上举行,8位评审专家对成果报告完成了评审。16个项目成果报告正文逾134万字,调研图片及视频成果丰硕,有的项目还制成了专题片,为中国民协更好地掌握各地节日民俗、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16个调研项目成果的主题论文从今天开始专题推送,敬请关注。

 

​湖北端午多彩舟,龙舟凤舟旱龙舟

 

向柏松执笔

(课题组主要成员:吴志坚、陈红、刘芬、汤梅、穆昭阳)

 

 

 

中国端午节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产生于北方中原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及习俗,由于秦汉南北统一而南传,经以湖北为中心的楚文化的孕育以及吴越文化的影响,终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辟邪、食粽、划龙舟为核心习俗的端午节。舟俗是楚吴地域文化对端午节的特殊贡献。其中,由楚地形成的以纪念屈原为中心的舟俗,向全国广泛传播,就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祭祀屈原等历史人物的习俗,全国凡有江河湖海的地方,端午节几乎都有龙舟竞渡。湖北作为端午节舟俗发祥地的中心,除了龙舟竞渡之外,还有多种舟俗,如黄石神舟会、洪湖凤舟竞渡、鄂州泽林旱龙舟、鄂州泽林穿花龙舟等,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追溯端午舟俗的形成,展现湖北端午丰富多彩的舟俗,有利于促进端午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施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求。

 

 

一、端午节发端的南北源头

 

 

先秦北方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及习俗与南方的龙凤舟俗是端午节的两大源头。

 

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已有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认为这一天生的孩子,男孩会危害父亲,女孩会危害母亲。《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吴树平《风俗通义释·佚文二十》。)《论衡·四纬篇》:“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 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为五月五日所生。当时,其父田婴根据习俗要将她抛弃。田文的母亲把他藏起来,私下将他养大,才避免了厄运。那么,先秦为什么形成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呢?其一、仲夏五月,初入炎热,万物勃发、蚊蝇繁殖、百病孳生,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所以人们将五月视为恶日,将五日视为恶日。其二、阴阳相搏观念的产物。《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生死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母躁,止声色,母或进,薄滋味,母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母刑,以定宴阴之所成。”五月是阴阳相争,生死相搏的季节,所以为恶月恶日。

 

在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的驱动下,先秦时期产生了最初的辟邪习俗,即沐兰汤与采药。最早的方法是用浴兰汤驱除瘟疫。《大戴礼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屈原《楚辞》中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浴兰,即是用兰草煮或蒸过的水沐浴。以兰汤辟邪是因为兰草为古代民众心目中的辟邪之物。其次是采药。《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采药,既为以备平时之需,也为以药物驱除五月五日之恶。端午节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及习俗是端午节形成发展的核心元素。

 

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之一便是划龙风舟。先秦时期,长江中下游楚文化与吴文化区域已有划龙舟及划凤舟习俗。在这里,有漫长而宽阔的长江及其众多的水流支系、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便于人们进行舟楫活动,比如捕鱼、采莲、游玩、水运等。龙凤舟习俗就是在这种独天得后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长江流域龙凤舟有两种类型,一是荆楚大地的招魂续魄的龙凤之舟,二是吴越之地的祭祀龙神的龙舟。

 

先秦时期荆楚之地已有龙凤之舟。《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鸟舟,形制如鸟的舟,也就是装上鸟头的舟。郭璞注:“龙下有舟字。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青雀舫,此其遗制者。”那么,装在舟上的鸟是什么鸟呢?毫无疑问,应该是传说中象征祥瑞的百鸟之王——凤,否则就说不通,因为人们不可能将一种普通的鸟装饰在船头上,只可能用百鸟之王凤鸟来作为船头的装饰以象征祥瑞。凤是楚人崇拜的对象,将舟头装饰凤鸟形,应该是楚人所为。《荆楚岁时记》:“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飞凫”应为装饰有鸟形的舟,称其飞凫,正是形容其舟能像鸟一样轻快飞行之意。“水马”,即船头装饰马头的舟,龙头原型取自马头,此种舟即为龙舟。由上述可见,在楚地,至少自穆天子时期始就有龙凤舟并存的情况。楚人龙凤舟并举,应该是吸收了中原龙崇拜与吴越龙舟文化的结果。楚吴地域接壤,且有长江贯通来往,文化交流十分便利,所以楚地舟俗融入吴越龙舟形制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楚地龙凤舟并举情况还见于楚国遗存文物上的图饰。1973年于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绘有巫师乘龙舟升天的情景:画面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应该是巫师人物,侧身直立,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一船形巨龙,迎风飞升。这幅图覆盖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有引魂飞天之意。巫师所驾龙形船,船头装有龙首,龙首上又有凤鸟头作饰,凤鸟头均作仰天之状。船身平展,略似一般小舟形状,船尾上翘,上立一鸟,有学者解释为仙鹤,亦作昂首仰天状。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鲤鱼。鱼、龙、飘带都显示出龙舟在疾行。画面的中龙与鸟的寓意是十分明确的,龙只是运载工具,而鸟,尤其是凤鸟,才能最后完成引魂升天的使命。这幅图覆盖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很明显,其用意在于引亡魂升天。可见,楚人的龙凤之舟,有引魂续魄之功用。 

 

楚人龙凤舟引魂续魄功用,还可以从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即《龙凤仕女图》) 中得到应证。帛画画面的下方为一妇女,侧身而立,面向左方,头发盘成云髻,身着绣有云纹的广袖长袍,芊芊细腰,束着白色的宽腰带;长袍下摆曳地,前后张开,犹如一朵倒悬的喇叭花。妇女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其正上方为一凤鸟,鸟头仰天,一脚向前蹬,一脚向后蹬,翅膀展开,两根长长的羽毛卷到头部上方,作飞升之状。凤鸟前方还有一条夔龙,头朝上,尾朝下,宛若盘旋上升之状。有专家认为,画面表现了巫师祈祷龙凤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希望死者灵魂升天的意愿。由此也可见龙凤在楚人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划龙凤之舟除了生活实用之外,也多有为亡灵引魂续魄之用。

 

吴越之地有古越人,以龙为图腾,并具有独特的断发文身作龙舟的习俗。《庄子·逍遥游》中有云:“越人断发文身。” 《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断发文身,以象麟虫。”《史记·赵世家·正义》记越人文身之法“刻其肌,以青丹涅之”。断发,就是不梳冠,将头发剪短或剪掉,文身是在身上刻下图案,然后用矿物、植物的颜料填充图案。断发文身习俗向来有多种解释:如美饰说、巫术说、成年礼仪说、图腾说等。综合多种说法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习俗。其中的图腾崇拜功能与龙舟竞渡有关。东汉末期应劭还认为,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这说明,断发在身上纹上龙的图案是古代越人“习水”而避蛟龙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龙崇拜形式。当然,如果借助于舟楫习水,便出现了将小舟装扮成龙的模样,来表达对龙的崇拜的行为。鄞州云龙镇石秃山曾出土过一个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斧形铜钺。器物上刻双龙,下刻龙舟,四人一排,双手持桨,奋力划动。这是关于越人龙崇拜仪式划龙舟的具体描绘。在岭南地区发现的铜鼓上,也发现了一些头戴羽冠的人划龙舟的图案,有可能也是古代越族龙舟竞渡习俗的记录。如石寨山型的铜鼓上的图案就很有代表性。铜鼓上有划船图案,船首为鸟首形,船尾成鸟尾状,船身窄长,船头、船尾高翘。船上人物,头戴羽冠,腰系吊幅,有的上下身裸露,有执羽杖指挥,有划桨、有掌梢、有舞蹈,一般都各有固定的位置和行动的程式。他们前后坐成一行,动作协调一致,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船下有鱼,表示船行水中。不少学者认为,铜鼓上的船纹是龙舟竞渡习俗的一种反映。竞渡之俗,在我国长江以南各民族中,甚为流行。岭南的百越,远在原始社会就居住在水地区,善于使舟。赛龙舟,是他们水上生活的演习。写实船纹的铜鼓,多为汉代遗物。百越龙舟竞渡也是端午重要仪式的源头之一。

 

凤舟起源于凤崇拜,为楚巫文化的产物。龙舟起源于龙崇拜,是中原龙崇拜与吴越龙图腾相结合的产物。凤舟与龙舟合流,就形成了端午节祭祀历史人物的仪式。这种合流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江流域楚吴文化圈内完成的。

 

 

二、端午龙凤舟祭祀历史人习俗的形成

 

 

北方的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习俗与南方划龙船习俗相结合形成了龙凤舟竞渡祭祀历史人物的习俗。

 

恶月恶日的观念为什么会与划龙船习俗结合呢?这中间有一个链接的环节,那就是恶月恶日的观念与非正常死亡的历史人物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死亡型故事。《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随书·地理志》说屈原死于五月十五日。《曹娥碑》记曹娥父死于五月五日,曹娥哭了七天七夜后投江而亡。曹娥虽不是五月五日死亡,但她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死亡,且是水死。当然民间也有说曹娥为五月五日死亡的。东汉蔡邕《操琴》记:“晋文公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以纪念介子推。《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江苏苏州一带民间传说,伍子胥为吴王所害,五月五日被抛尸江中,所以当地五月五日端午节有纪念伍子胥之说。上述死亡型故事中的历史人物,真正的死亡日期,其实很难确定,至少可以说,不一定都在五月五日,比如介子推的死亡日就另有他说,但是,在死亡型故事中,这些人物的死亡日期都无一例外地与五月五日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显然系人为附会的缘故。因为这些人物的死亡,均系非正常死亡,是凶死、恶死,而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即非正常死亡日,所以人们将上述人物的死亡与五月五日联系起来,成为五月五日纪念、祭祀历史人物的由来。

 

接下来的问题是用什么仪式来祭祀这些人物?由于其中绝大多数人物属于长江流域的人物,而且多是水死,所以祭祀仪式的首选自然是古已有之的长江水上祭祀仪式——龙舟、凤舟祭祀仪式。《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曰,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在长江流域,端午节除了祭祀屈原与伍子胥外,还有祭祀曹娥的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晋的灭亡,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进一步融合,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楚地风俗已对全国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南方水乡,尤其沅湘一带、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竞渡仪式。据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为水军,一自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当此之际,人们换上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拜祭屈子庙。祭毕就开始龙舟竞渡。“飞凫”“水军”“水马”等各色群龙一齐下水,一声鼓响,桨荡银波,龙破碧水,船发似箭。两岸观者齐声欢呼,助威呐喊,情景动人,热闹非凡。龙舟竞渡的形成,是端午节定型重要标志之一。

 

湖北秭归端午节至今仍传承划龙舟祭祀屈原的习俗。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龙舟下水前,划手们随“站头”叩拜天地,饮鸡血酒,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即“龙舟披红”,现改为请德高望众之人为龙头“点睛”。礼毕,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然后,“站头”吹哨唱《起桨曲》。舟至江心,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其次是龙舟竞渡,参加比赛的龙舟颜色各异,有黄龙、白龙、红龙等,划船的人数不等,船尾一人掌航把握方向,船腰一人击鼓喊号子,各条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

 

中国自古有龙凤呈祥之说,所以,和龙舟相配,又出现了凤舟。有些地方,端午节又有划凤舟之俗,凤舟与上古的鸟舟、乌舟、鷁舟有渊源关系。旧时,在广东沿海过端午节,有划凤舟祭祀妈祖之俗。清·檀萃《粤囊》:“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入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之龙风船妙极华丽。”湖南汨罗县的龙舟,前装龙头,后置凤尾,凤尾是用包有红纸的竹篾成扇形插于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称为龙凤船。

 

 湖北洪湖市数百年以来有在端午节划凤舟习俗,当地百姓借此民俗纪念先贤屈原,祈求五谷丰登。洪湖乘风村的凤舟竞渡最为有名,除成立相关组织协会,修建“凤舟文化长廊”外,还建有专门存放凤舟的“栖凤阁”。现存的凤舟外形较有特色,综合了鸡头、鹤颈、凤冠、龙纹、虎背、孔雀尾等多种符号元素,体现出以崇凤为主的多神崇拜文化。广阔的水域给端午竞渡提供了合适的活动空间,洪湖凤舟参加竞赛前,会请专人为凤舟举行开光祭祀仪式,为当地百姓祈福求平安。首先,将凤舟船身重新上桐油,周身新描羽毛,凤头、桡子、艄、中斗等重新上色,新制凤尾,把凤舟装扮一新。具体包括描彩、出巢、祭祀、竞赛、凤还巢五个流程。洪湖凤舟不仅仅是活动的传承、仪式的传承,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的传承,这些行为体系和认知实践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洪湖凤舟传承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五月五日辟邪习俗与旱龙舟的结合

 

 

与水域龙舟竞渡习俗相呼应,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观念及习俗又与湖北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划旱龙川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划旱舟驱邪的习俗,同时也融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

 

在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端午节有划旱龙船的习俗。节日期间,人们象征性地划着“旱龙舟”,在街道、舞台、平坝上游走,俗称“迎鬼船”,带有巫术驱邪性质。清·道光二十年《云梦县志略》:“‘端午’,……四城以五彩绫绢作龙舟迎赛,设层楼飞阁,于其脊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及瘟神、水神各像,旁列水手十余,装束整齐,金鼓箫板,旗帜导龙而游,曰‘迎船’。好事者取传奇中古事扮肖人物,及铸铜镜其诡丽。数日后,以茶米、楮币实仓中,如前仪,导送河干焚之,曰‘送船’。”

 

长江中游其他地方也有端午划旱舟习俗。《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共同拾东西)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其俗大同小异,都表达了人们驱除邪魔、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湖北黄石市西塞山的大端午习俗称为神舟会,要将祭祀后的神舟送入江中,意为让江水带走邪魔。当地将端午节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以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八为大端午,当地人更重视“大端午”。至今,过“大端午”,当地民众都会聚集在西塞山道士袱村的江边,头上或脖颈处系上祈福的红丝带,迎送由大船牵引的“神舟”入江。神舟用木材、竹子、彩纸等制作而成。龙头高昂,两个眼睛特别突出、龙身设置亭台楼阁,花团锦族,彩旗飘飘,龙尾摇摆自如。舟内摆放着用彩纸扎成的屈原、都天、扬泗、张元柏等108个人物神像,以及鸡、鸭、虎、马形态的四瘟神。龙舟于五月十五扎成,当天午夜为龙舟开光,恭请祝神,此后方称其为“神舟”;五月十六,由十六名青壮年将“神舟”从龙宫内抬出,在村里挨家挨户巡游,乡亲们早已摆好香案,恭迎“神舟”到来,神舟走过,人们便将些许大米和茶叶洒向神舟,意为带走邪气;五月十七,打平安醮守夜,为神舟送行;五月十八为神舟登江之日,让神舟顺江而下流入大海。该节日既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了表达了当地民众对无病无灾、健康长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望。从农历四月初八,扎匠进宫扎制神舟;到农历五月十八,神舟被恭送登江,西塞神舟会活动前后历时共40天。在这40天之内,香火不熄,仪式相接,人流不断。它以祈福禳灾为目的,历经千年,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持续活动的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还是组织之严密、仪式之完整等都令人惊叹的大型民间祭祀活动。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村于每年大端午举行划旱龙舟活动。建于乾隆已亥年间(1779年)的兴隆寺至今仍是旱龙舟庙会举办的中心场所。在这里,每年农历二月至四月,工艺师完成旱龙舟的扎制。龙舟为三层梯形结构,各层安放神祗,凡72尊。五月十五日(大端午)至五月十八日,举行“插标”、“开光”、“打醮”、“朝舟”、和“祭舟”等驱瘟祈愿仪式,村民庙还自发组织唱会戏、书画比赛和锣鼓表演。旱龙舟出游泽林端午节是最主要的仪式,道士占卜择吉时,主持人喝彩宣布龙舟出游,鞭炮锣鼓齐鸣,八个壮汉抬着龙舟游行,旌旗林立,人群浩浩荡荡。所经之街道村庄,家家户户设香案祭拜。如是反复巡游,直至五月十八日方告结束,这一天上午,旱龙舟巡游至泽林咀河边,即焚烧饯舟,意味着消在免疫,宣告庙会结束。 

 

 

湖北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桐油村端午节举办的龙舟活动是穿花龙舟。穿花龙舟在农历五月前扎制完成,有菩萨龙舟,上有屈原塑像,还有凤舟、黄龙舟、红龙舟等。五月初三凌晨,扎制师傅对龙舟进行开光,随后,龙舟上的纸扎的屈原像、龙、凤、鹤、朱雀等形象被迎至各村组设案祭拜供放。从五月初四至初九,早晚上香,同时五天五夜接连唱戏。初四下午看戏完毕,龙舟下水试舟。菩萨船启动后,船上的鼓乐手奏乐,凤船和黄龙舟、红龙舟随后,然后黄龙舟、红龙舟围绕着凤船作穿花表演,最后两条龙舟进行竞标比赛,谁先划到岸边夺取岸边设置的锦标者为胜。初五端午节这天,龙舟队伍沿着梁子湖区游历,每到一处,龙凤舟都反复进行穿花和夺标表演,沿湖向周边送福。出游送福一直持续到五月初八。初九是送神日。下午四点,人们抬着纸扎神器、鞭炮、香烛沿湖行走,祭拜之后,将神龛、龙、凤、鹤、珠等纸扎神器焚化升天。

 

端午节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辟邪,辟邪与全国各地地域风俗相结合,演绎出了千奇百怪的端午辟邪仪式,在湖北及长江流域,则演化出了五花八门的旱龙舟辟邪习俗,且行且游,群情激荡,传统文化元素的薪火相传与现代人美好生活追求相结合,不断谱写人民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