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序言

   刊发时间:2020-12-22   作者:潘鲁生

摘要:

我国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造物文化体系,蕴含丰富的造物思想、审美意识、工匠精神、技术能力、伦理观念,其守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传承发展密切相关。编纂出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为民间工艺集成,为民间艺人立传,为民间文艺铸魂,把握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历史观、生活观、人民观,突出民间工艺的原真性、共生性和持续性,在于从历史发展中传承并不断建构民间工艺的文化谱系,促进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间工艺;造物;集成;文化

 

中华传统工艺是一支源远流长的造物文脉,从古至今,传承不息。其中汇聚了中华民族的造物智慧,融会了民间技艺以及人文历史、社会生态,也饱含了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中华传统工艺积淀着我们民族披荆斩棘的创造精神,承载着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蕴含着民间社会乐观祥和的生活精神。特别是民间工艺,既是生产的技艺,也是生活的艺术,是我们民族的一支活态文脉。民间工艺作为经验体系,不同于典籍文献等知识和思想传承,以生产和生活为基础,是物用功能、材料技术、审美趣味、伦理习俗的融会与综合呈现。既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民间文化创造,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精神诉求、集体记忆的延续性存在。来自民间的工艺不同于宫廷的、文人的工艺匠作,而是来自鲜活的民间生活,来自万千劳动者,与生产生活有更紧密的联系。也由于其民间性,往往不见于官方志书,缺少系统的辑录整理,大部分作为口耳相授、心手相传的经验传承,处于自生自长、自存自灭的状态。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民间工艺曾遭受冲击,其中虽有生产力更新演进的必然,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考验。因此,传承民间工艺在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贯彻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政策部署,《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的编纂出版工作全面启动,于2016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18年纳入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以期填补我国民间文艺集成编纂空白。希望读者透过民间工艺不仅看到文化瑰宝,而且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当中展现的生活价值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激发民间工艺创造活力,并在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该说,民间工艺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民间文化资源,以造福民众为要义,在维系地域文化认同,架构社会关系,发展多元工艺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等方面愈加凸显其现实意义。新时代,新生活,新机遇,重溯民间工艺历史,关照民间工艺文化,让民间工艺回归生活重焕活力,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进一步服务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回馈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维系家国之乡愁,筑牢民间文化创造之基石。这是《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出版的历史出发点和文化使命。

 

 

 

为民间工艺集成,为民间艺人立传,为民间文艺铸魂

 

 

作为国家文化工程,编纂出版《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的目标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民间工艺集成,为民间艺人立传,为民间文艺铸魂。

 

历史上,我国的工艺志书主要集中在官营工艺领域,民间工艺很大程度上处于散佚状态,缺乏系统的辑录和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发掘整理民间文化,20世纪50年代组织了“民歌调查运动”、20世纪80年代普查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21世纪以来开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已有的“十大集成”基础上还缺乏民间工艺的集成。从目前已有的多项与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和出版工程来看,或以工艺美术行业为主体,或以工艺师及作品呈现为主体,或以历史文献、工艺科技整理为主体,虽然很多研究者关注并研究民间工艺,但还未形成国家更为全面、系统、翔实的民间工艺集成图书。编纂一部民间工艺集成,当务之急是对长期处于自发和散佚状态的民间工艺进行系统的辑录和整理,“为民间工艺集成”,既是历史地回顾和整理民间工艺的脉络谱系,也是对当下民间工艺存量和状态的全面梳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以下简称《集成》)辑录整合民间工艺信息,不仅包含人物、技艺、品类,也包含相关联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文献档案等,按照统一的编撰指导思想、原则、体例、规范集结起来,形成我国民间工艺的文献集成,且重点在于民间工艺、民间艺人、民间文化和民间生活,在学术取向上明确强调对“民间工艺”“民间生活”“民间文化”等内涵的把握。通过民间工艺图像、文献、艺人、实物等信息,以图、史、人、物互证,铺陈民间工艺发展脉络,展现民间工艺发展的关键节点、核心要素、关联条件、基本态势和规律,展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领域,实现编纂的首要目的“为民间工艺集大成”。

 

古往今来,民间工艺由民众集体创造和传承,其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创造。《集成》编纂在于为最广大的民间艺人群体立传,为匠心文脉存志,因此不仅收录那些已经被本地同行普遍认可的、技艺精湛的、对所持技艺如工艺创新、工具革新、材料创新、产品创新、传承传播等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民间手工艺人,还关注和辑录全社会多元化的民间工艺创造主体及其工艺创造,辑录我国民间社会的工艺传承与发展体系,综合呈现民间工艺生态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当一些民间工艺样式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时,更要回到人民的生活本身去寻找应对之策,不仅要帮助和支持传承者去守护和传承,还要从生活的文化需要、内容方式出发去发展和创造,使之成为生活中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集成》的编纂,为生活存录,为劳动者立传,为人民书写,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民间工艺的核心是文化智慧和创造精神,作为习得性知识,民间工艺重生活、重实践、重经验,其中也蕴含民众对人、自然、社会的价值判断和群体认知。因此,民间工艺的传承,不只在于技艺,更在于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和传承记忆。《集成》编纂涉及工艺匠心的传承、文化乡愁的守望、中华美学精神的倡扬。以工匠精神为例,不只是一种手工匠作的精神态度,还包含更为广泛、深刻的人生观、世界观,它不仅寄寓在手工劳作中,还应成为生产、生活发展的精神财富。特别是随着社会文化转型,生活从传统走向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如安土重迁的观念和生活被城市化的流动打破,民间禁忌和祈望的仪式空间被现代生活观念和方式冲淡,传统器用的形态以及图案纹样里差序格局的基础逐渐消解,标准化、流水线甚至拷贝“全球化”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传统的民间工艺与民风习俗相依存,作为传统民间生活的有形载体,甚至从生活舞台的区域走向边缘化,一些品类的技艺与传承甚至走向消亡。从民间文化的深处看,生活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的永恒追求。传承发展民间工艺也将维系一份久远的亲情、乡情与民情,使之成为联结民族精神的根脉、情感的纽带。编纂《集成》,宗旨是培根铸魂,有助于创造民间的生活之美,实现民生的审美关怀,有助于文艺守正创新,以艺惠民,形成德在民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共识,为重塑民间文化夯实大众基础。

 

 

把握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历史观、生活观、人民观

 

 

《集成》编纂以“历史观”“生活观”“人民观”为主线,从中华民族的造物历史、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历史视野观照民间工艺,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出发认识民间工艺,从民众的创造与需求出发理解民间工艺,以科学的历史观、生活观、人民观为导向和原则指导编纂工作。

 

民间工艺作为历史生成的,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造物文化体系,包含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认识、选择和应用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形成相应的工艺技术规范。以工艺技术为支撑进行艺术创造,以及通过工艺结构、造型、装饰等范式与规则,形成一定的形态与功能,在民间日用、礼俗、装饰审美中发挥作用,是民族文化的“活态”集成。《集成》编纂把握民间工艺的历史观,既要认识民间工艺的历史,也要历史地看待民间工艺,以更长远的、深邃的视野认识和把握民间工艺的发展过程、规律和本质属性。从历史观出发,我们认为,民间工艺具有本元文化属性。即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序列进程看,在社会分工逐渐细致之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文化具有一元性,民间工艺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兼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构,是一种本元文化。而且当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分化之后,仍然保持了实用及风俗应用的有机统一和融会贯通,其本元文化性质没有解体,不断适应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其本元文化的原发性内涵,也在于具有“艺术矿藏”等基础性和母体性。不仅在创作机制上丰富、自在,具有原发性和自娱性,是一种淳风之美的流露,体现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而且也是一个民族、一方人群人生经验和生活文化的积累,具有传承性、集体性、民族性和地区性,反映了漫长历史进程中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体现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是文明赖以延续和升华的基础之一。因此,《集成》编纂不仅要梳理和记录我国民间工艺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及其生活文化根脉,还将以此体现民间工艺的历史文脉和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因与动力。

 

古往今来,民间工艺融于衣食住行,关联社会民俗,是对生活的集体记忆和创造,既以有形的、自在的、奔放炽烈的语言体现在生活中,也以朴素之美体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集成》编纂,着眼于从生活出发去认识民间工艺,从传统工艺中发现生活的美学。比如民间工艺的工具和材料往往随手可得、就地取材,就材加工,量材为用,工艺和形态远离浮华、奢侈,具有朴实、自然的天性。民间工艺往往发掘了日常生活中事物、事理以及自然节律、材质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使自然里荣枯有时的竹、柳、藤、草成为筐、篮、篓、笠、席、盘、垫,有了生活的韵味和价值,自然的生命因此变得隽永,平凡的事物因此有了情感,编织出了生活的平凡之美和永恒的价值。《集成》编纂辑录生活之美、生活创造的文脉,要回馈的是朴素真实的民间生活。

 

民间工艺具有“人民性”的本质。一段时期以来,关于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保护,学术研究对艺术本体、工艺本质以及有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工艺方面注力较多,对于乡土民间更广大的民间艺人,普通的工艺匠师,对于民间生活中似乎司空见惯的工艺现象还需要关注、梳理和研究,其中蕴藏的是一部“材美工巧”的生活志。我们关注民间工艺的人民性,要关注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创造者,关注千千万万执着坚守致力志愿的守护者和自觉的传承者,关注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实践者参与者。因为如果离开了“民”与“众”的属性,民间工艺将失去最本质的力量。如果凝聚更广泛的智慧、认同和自信,民间工艺还将实现新的发展。把握民间工艺的人民性,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民间工艺中融合了民族的、集体的智慧创造和文化表达的内容,从而发掘民间工艺最普遍、更广泛的内涵和意义;要真诚地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的智慧创造中汲取养分;要关切人民的生活,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守护与发展最终要服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只有回归生活才有发展活力和生存空间。

 

《集成》编纂的历史观、生活观、人民观至关重要,不仅决定我们的视野和方法,也关系现实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去认识和发展民间工艺,是这项工程的根本理念和原则,也是我们的愿景和归宿。

 

 

突出民间工艺的原真性、共生性、持续性

 

 

《集成》编纂从民间工艺的历史、现实和意义出发,把握民间工艺“原真性”“共生性”和“持续性”内涵,研究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纲举目张,将对编纂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秉承长期积累的学术经验,首先从抢救、保护、传承的角度组织实施《集成》编纂工作,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以“集成”的形式,客观、科学、系统辑录我国民间工艺历史、文献、知识、思想、文化、技艺、人物等信息,以期建立我国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学术档案库,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传统工艺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案例支持。把握民间工艺的“原真性”是首要出发点。在对工艺信息进行挖掘、整理、记录、分析、阐释的过程中,力争做到既尊重民间工艺的经验实质,也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信息处理、数据建模等,尽可能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留住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基因谱系。

 

民间工艺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能止步于博物馆的档案留存,我们必须依托自然、人文、社会发展实现延续演进与新生。把握民间工艺的“共生性”,关注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自然与文化生态,探索其面临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一个现实的出发点。《集成》编纂出版工程启动前后,我们对全国二十多个省份民间工艺存续情况进行了历时多年的摸底调研。调研发现,由于地域文化、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全国各省份民间工艺的品类存量不均。有些省份民间工艺的品类丰富,多达十几类;有些省份民间工艺的品类则相对较少,但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因此,既要以“工艺”为主视角,也要全面、客观、系统地辑录,其发展现状、历史成因、特点特色都建立在客观信息和综合研习的基础之上,要通过对民间工艺信息的全面、客观、系统辑录,进一步发掘发现民间工艺存续发展以及民间工艺造福民生的综合机制和内在联系。

 

民间工艺的衍生与创新也是发展的必然命题。工艺创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实验与探索,在品类与材料、工艺及视觉形态等方面不断生成新的体系与方法。在延续民族风格和历史文脉的同时,将传统形式与现代语言、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诠释古典、乡土、传统的当代意义,以多元化的形式服务和滋养现代生活。工艺的持续性发展也是《集成》编纂的视野和维度。以民间工艺资源为重点,以设计系统的创新开展战略性、生态性、生产性创意研发,整体提升民间工艺产业的水平,促进相关业态跨界融合,是民间工艺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向,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

 

 

推进中国民间工艺的发掘、辑录、阐释

 

 

《集成》所辑录对象是“民间工艺”。民间工艺是在我国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自然孕育、自发传承、自在发展的,承载着农耕时代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工艺以及工艺美术行业、当代美术家、工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工艺技艺传承人、新工艺和“学院派”创新的当代工艺等都有所区别,相比它更具有民间生活化的特色和内涵。《集成》记录中国传统民间生产生活方式和状态,注重对民间工艺生活、审美、文化功能的深入挖掘和全面把握。

 

因此,《集成》首先从民间生活和文化功能的角度对民间工艺做出分类,并以此作为民间工艺信息判别、辑录、记述的重要依据和技术参照。参考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具体分类包括:信俗供奉类、装饰美化类、娱玩教化类、游艺竞技类、穿戴服饰类、居住陈设类、生产劳作类、生活用品类。明确民间工艺的“民间”与“工艺”内涵,把乡土社会中最为鲜活的生活状态及民间工艺文化的种子深入挖掘出来、客观记录下来、忠实呈现出来,是《集成》编纂工作的根本任务。

 

在以“工艺”作为分类依据的基础上,结合民间工艺的多重功用特点和地域文化差异,基于《集成》系列图书统一性的考虑,参考相关民间“俗约”,划分出十几个民间工艺类别,并以此作为《集成》辑录工艺信息的逻辑或顺序参考。考虑各省份实际情况,在具体编纂过程中,民间工艺辑录的基本要求是:有则录入,无则略过,忠实记录,客观论述。

 

在《集成》编纂结构及内容呈现方面,立足民间工艺的“历史观”“文化观”“发展观”,设置“工艺综述”“作品图录”“技艺记述”“艺人传略”“工艺思想”“专题研究”“相关附录”等七个版块。其中,“历史综述”部分,强调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截面,概要记述民间工艺发展变迁、传承流变的历史,以及种类分布、特色工艺与艺术审美风格、生活功能及相关民俗文化等信息。“作品图录”部分,强调收录历史传承下来的、20世纪末仍在民众中使用的“生活用品”,特殊情况也可延伸至当下。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收录的实物多以博物馆、私人收藏、民间艺人提供为主。“技艺记述”部分,强调收录和重点记述代表性、典型性的特色工艺技艺,记述内容包括工艺流程、工艺技法、主要材料、制作工具、相关习俗及文化表现等。“艺人传略”部分,强调辑录代表性民间艺人、工艺匠师的生平简介、学艺传艺经历、工艺绝技、代表作品、传承创新、代表性语录等信息。“工艺思想”部分,主要辑录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工艺典籍及相关文献,以及调研、挖掘、整理本省域特色民间工艺技法、工艺语言、工艺评价、工艺科学等工艺造物思想。“专题研究”部分,主要辑录特色民间工艺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及相关专题论述。与“工艺思想”部分所不同的是,该部分侧重对民间工艺溯源变迁与社会价值、审美范式与精神内涵、工艺创新与传承经验、社会背景及文化成因等相关知识、理论成果的辑录,同时选用一些著作和论文,有的是过去的学术研究成果,有的是当代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关附录”部分,强调以图或表的形式,全面辑录全国各省份代表性民间工艺名录、代表性民间艺人名录、工艺传承谱系、工艺分布地图、代表性民间工艺藏馆名录、代表性民间工艺收藏家名录等信息。

 

中国民间工艺维系的是民情、亲情、国情,联结的是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脉,是民间乡愁的生活记忆,是家园归属的生命脐带。民间工艺在今天有生活的土壤和情感的需求,我们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民间工艺,创造生活之美,维系乡愁记忆,实现民生的审美关怀。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是一个生活文化的建构过程,把生活与审美有机统一起来,使生活不再是过度物质化的、空虚的,而是有传承、有匠心,有情感寄托的生活。在民间日用状态中塑造美,传递情感,充实和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们相信,《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的出版一定会使民间工艺薪火相传,续写的不仅是匠心文脉,更是民族复兴征程上充满自信与创造力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