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视域下的新疆“花儿”传承与保护

   刊发时间:2024-01-24   作者:余粮才

“花儿”作为“大西北之魂”,不仅是西域民歌的世俗性产物,更是我国民俗艺术的文化遗产。经由屯垦、随军、经商等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花儿”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传入新疆昌吉和焉耆等地区,成为促进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2023年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西北民歌花儿生态文化调研(新疆段)顺利开展。从新疆“花儿”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随着传播方式和文化空间的转换,以及时代的变迁和城镇化的普及,新疆“花儿”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其原有的活力和热度逐渐减弱。因此,如何对新疆“花儿”进行有效的传承并使其得到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新疆“花儿”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


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和社会变革,陕、甘、宁、青地区的“花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向西部,最终在新疆地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新疆“花儿”的流传究其根本是“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盛行、传播的结果,古称“伊凉诸曲”。

(一)新疆“花儿”的形成原因两汉以来,各朝派遣官兵在边疆屯垦戍守,贫民和犯人或迁徙或流放于此,中原文明也随之落地生根,在与西域文化交流中融合发展。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西渐,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南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正处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且丝路沿线不同地区的“花儿”在曲调和歌词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丝路西行对内地“花儿”向新疆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元明时期,新疆地区因其地大物博和人口较少而吸引了大量内地移民,昌吉地区和乌鲁木齐一带的土地适合开垦,迁居于此的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从事田间劳作和农事生产,这为内地文化的输入提供了契机和基础,同时也推动了“花儿”艺术在新疆的交流传播。

 

清朝时期,陕西和甘肃部分地区回民因反抗暴政而发生大规模起义,清政府为镇压起义,将大量回民强行迁徙到新疆昌吉、焉耆等地区。这些迁徙虽然具有浓重的悲凄色彩,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它打破了内地回民原有的生存空间限制,他们播撒“花儿”的种子,在新疆各地开花结果,产生了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民歌,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新疆“花儿”的主要特征在为期一周左右的实地考察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疆“花儿”是一种以汉语方言为主要演唱语言的音乐形式,除了借鉴和保持陕、甘、宁、青原有的唱腔和韵味之外,还吸收和融合了本土的方言和文化。这种音乐形式在新疆地区加入了少数民族语言的演唱,使得音乐更加多元和丰富。此外,新疆的“花儿”还配备了多种传统乐器的伴奏,如胡琴、古筝、笛子等等。这些乐器的加入使作为西域独有的文化特产之一的新疆“花儿”以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花儿”文化艺术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能够感受到“花儿”在新疆的演唱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在各个场合随处可见。这些演唱活动没有受到任何禁忌的限制,而是被当作一种日常娱乐和文化交流的方式来推广,这种文化融合现象体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花儿”扎根于绿洲农耕文化的自然土壤中,在保留流传地“花儿”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揉进了新疆小曲子和信天游等音调,使新疆“花儿”既有唱腔高亢、明快嘹亮的特性,同时又具有旋律悠扬、委婉细腻的特色,咬字吐词较为清楚,节拍节奏整齐统一,与西北其他地区流传的“花儿”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笔者发现,新疆“花儿”在感情和语调上不同于内地“花儿”的悲怆凄凉,新疆“花儿”一改忧伤风格,融进了当地活泼欢快的基调,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共欣赏了20多位歌手演唱的新疆“花儿”曲子共计30余首,发现演唱悲凉风格的歌手寥寥无几,对于凄苦曲令,歌手们或在拖腔音或在曲调上作了改动,使之符合当地人民的情感特色。

 

除了上述演唱的感情和风格,其歌词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由于新疆地区长期处于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存格局,孕育和形成了许多极具新疆特色的方言土语,因此在昌吉地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花儿”演唱形式——“风搅雪”,即前半句用哈萨克语或维吾尔语演唱,后半句采用汉语。这种语言掺杂交错、文化共融互通的传唱方式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承现象,深度体现了多源多流的艺术形式和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的来说,新疆“花儿”是一种多民族演唱形式,它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音乐艺术形式体现了内地和西北各民族对音乐艺术的文化认同、传承传播和创新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将“花儿”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与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起来,既是站在民族共同体的视野和高度上来审视不同地区“花儿”文化的特点、风格,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意义的具体阐释。 

 

二、新疆“花儿”的重要价值与传承现状

 

价值的展现就是从客观的角度满足主体需要的整体效益,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对于外界产品的需要。新疆“花儿”的价值以表现形式和展呈空间的不同可分为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探析价值的同时从这几方面对其传承现状进行分析。

 

(一)新疆“花儿”的重要价值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青海花儿”从内地流传至此,在新疆多民族的融合互通下,最终形成百科全书式的“花儿”大合集。新疆“花儿”的歌词在发展中经过改造和创作,能够更好地描绘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在地方朴实的语言中能够将天文地理知识、神话传说内容、当地的历史典故、民族民间人物以及本地风俗等诸多类型的知识进行展现。同时,新疆“花儿”具有实际历史价值,歌词中包含着不同时期的语言词汇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在这一角度上,“花儿”的传唱、记录和保存能够为民歌历史和社会变迁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再现历史演变的脉络。

 

从艺术价值来看,新疆“花儿”作为民俗音乐的一种,本身就带有极高的音乐价值,是民族音乐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这种音乐是集即兴化和口语化为一体的集体创作,能够让听众在聆听歌曲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不仅感受到演唱者的真情实感,同时感受到劳动人民对于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西域地区的社会风貌,这是我国音乐文化史上特殊的音乐文化内涵。

 

从社会价值来看,新疆“花儿”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决定了新疆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新疆“花儿”包含着西北多民族文化的诸多内容,将内地文化和新疆多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从而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新疆“花儿”的传承现状随着岁月的更迭、时代的发展以及民众群体结构的变化,“花儿”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考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花儿”的保护与传承,依然任重而道远。

 

传统的师徒传承。新疆“花儿”的传承目前依然停留在相对传统的阶段,音乐传承中比较常见的有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乌鲁木齐米东区的韩生元便是如此,他的祖父、父亲皆是知名的“花儿”歌手,父母双亡后由一位“花儿”歌手收养,他的传承方式也由家族传承转变为师徒传承,经过多年的学习,韩生元被誉为“新疆回族花儿王”;王秀芳师承韩生元,曾先后被评为新疆“花儿”米东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为守护和传承新疆“花儿”做出了突出贡献。师徒传承在王秀芳这里延续了下来,她收徒众多,并以传统口耳相传的方式示范、教唱,在新疆“花儿”不断向外传播和发展的道路上点亮了一座座灯塔。

 

舞台上的“花儿会”传承。“花儿”属于乡土艺术,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作为一种西域文化代表,逐渐从乡野民间走向大雅之堂,无论是内地还是新疆,都会不定期举办“花儿舞台会”或“花儿歌唱大赛”,在风光旖旎、壁立万仞的地区举办“花儿”盛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的温情碰撞,同时也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民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花儿”从田间地头走向了艺术舞台,却也离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远。因此,如何对新疆“花儿”进行有效的传承并使其得到全面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新疆“花儿”的传承发展及保护措施

 

新疆地区的“花儿”文化广泛流传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地区、乌鲁木齐米东区、哈密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地域差别使“花儿”文化风格迥异,从此次调研活动中可知,不同地区的“花儿”各具特色。就“花儿”乐队组合人数来看,焉耆县“红雪莲花儿组合”由4人组成,成员包含两男两女,而昌吉州哈萨克族“加尔肯别克花儿演唱组合”则只有两人,皆为男性;就伴奏乐器来看,焉耆的“花儿”歌手马桂芳使用的是维吾尔族乐器都塔尔,昌吉州哈萨克族的歌手们使用的是冬不拉。各地“花儿”传承久远,如何展现个性化地域特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将“花儿”文化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花儿”的词作内容应紧跟时代发展,与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才能使“花儿”的创作长兴不衰。王秀芳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将党的政策方针和会议精神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融会到歌词之中,不仅创新了“花儿”的文化语义,同时也使十八大主题更加深入人心。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王秀芳又结合时势创作出了《健康第一》《齐心协力一定赢》等提振抗疫精神文艺作品,在彷徨苦闷的心田播撒温情鼓舞的种子。其歌词内容不再单一反映乡村生活和劳作辛苦,而是融入了时代话题,被称为“时政花儿”。

 

将“花儿”文化与民众生活相结合。“花儿”文化的乡间传播对百姓的影响十分广泛。焉耆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生活现状,作为民间传唱文化,继续实行传统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的“传帮带”,借助深厚的群众基础因势利导,使“花儿”的唱和能够真实地反映群众们的日常生活和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

 

将“花儿”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保护发展老一辈歌手的同时注重培养发掘新歌手,推出演唱新人,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应与当地高校联合,其所涉及的知识可开设为一门专业课程,使“花儿”文化不仅有政府参与倡导,还要有专家学者的重视与支持。高校的老师和学生自觉学习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学术成果的形式将民族文化展现出来,为“花儿”提供学术支撑,使之由田园走向校园,即可解决民间传承人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通过此次调研活动,笔者了解到昌吉学院即是如此,针对音乐与舞蹈学院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花儿演唱》选修课,每班60位学生,每学期开设32课时,毕业论文与“花儿”演唱或研究挂钩,积极促进“花儿”创作繁荣和研究利用。

 

将“花儿”文化与社会推广相结合。近年来,广场舞作为一项娱乐和健身活动,日益受到群众的喜爱,在为人们提供一个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机会的同时,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可以将一些旋律上口和律动性强的“花儿”民歌作为广场舞音乐,与舞蹈相配套,悠扬的民歌伴以精彩的舞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既丰富了“花儿”的演绎形式,也吸引更多的百姓群体关注“花儿”、重视“花儿”,加入到“花儿”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从而推动新疆“花儿”更好更快地发展。

 

将“花儿”文化与电子媒介相结合。智能手机的普及加速了民俗文化的传播速度,新疆“花儿”应抓住智能时代的机遇,创建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账号,努力把新疆“花儿”打造成一个品牌,将名气推出去。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将新疆“花儿”与当地其他特产或旅游景点捆绑在一起,实施直播带货,以经济效应带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与经济提质增效、共同繁荣。

 

由于众多学者和艺术家的参与、宣传和研究,逐渐扩大了新疆“花儿”的文化艺术视野,重视“花儿”发展的民众参与度,注入社会热点和流行因素,对“花儿”艺术的推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

 

天山脚下,中国民协组织实施西北民歌花儿生态文化调研活动,让调研者切身感受到新疆“花儿”承载着人民的情感,倾诉着生活的悲欢,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同时对于新疆地区多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新疆“花儿”的文化生态,与时俱进地采取一系列新疆“花儿”发展传承与保护措施,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重任,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花儿”文化传承培育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