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赴徐州调研民艺

   刊发时间:2020-06-10  

2020年6月8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赴徐州调研,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民协主席陈国欢,徐州市文联、市民协负责人以及贾汪区宣传部和文联负责人陪同。因新冠疫情影响,潘主席春节走访民间老艺术家的计划推迟。此次调研为期一天,重点调研马庄村委会、王秀英香包工作室,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期间参观曹氏香包博物馆、马氏金属锻打工艺、李欣传统服饰工作室,深入了解徐州香包发展及其他民间工艺的发展情况。

 

在马庄村委会,潘鲁生了解马庄村发展历史,调研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的香包制作过程,了解了习总书记视察后的香包产业发展情况。

 

潘鲁生专门来到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和80多岁的王奶奶交流香包工艺和香包文化生活。王秀英老师讲述了习总书记视察徐州时对香包手工艺的鼓励,亲自买了针棒香包“捧捧场”。习总书记买下的那款香包名为“针棒”,设计灵感来源于王秀英幼年时放针的工具——针棒。以前家里穷,针也很稀有,大多依靠进口而来的缝衣针被称作“洋针”,市面上好几个鸡蛋才能换回一根针。因为又小又珍贵,当地人就缝制出专门放针的针筒,倍加珍惜地挂在脖子上,因其形状狭长似棒,故作“针棒”。王老师介绍说以前会用头发填充在针棒香包里,可以防止针生锈。王老师还拿出以前做的一些老物件一一展示。潘鲁生表示:“总书记的鼓励是对香包工艺的鼓励,更是对民间手工艺乃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切和鼓励,是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关怀。咱们要把老手艺传承好,不要让老手艺失传,不仅在于工艺本身,还有工艺里的生活智慧和美好追求”。潘鲁生对王奶奶孙女改良设计的香包挂件给予肯定,他指出:“手工艺要原汁原味地传承,也要不断发展,面向当代生活,面向青年群体,守正创新,历久弥新,使传统的香包制作手工艺传承有序,扎根生活”。

 

调研组一行调研了曹氏香包博物馆。据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井秋红介绍,其外祖父是清末当地有名的老中医,曹氏香包传承虽历经岁月磨难,但保存下来很多老物件,陈列于位于墨上集的香包博物馆的展馆中,让后人了解徐州香包发展的历史。井秋红还介绍了新研发的几款香包新品,“笑口常开”、“龙抬头”等,都有美好寓意,深受大众的喜爱。潘鲁生表示,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很有意义,是香包工艺历史的物态展示,有助于传承和传播香包文化。

 

下午,潘鲁生还参观了小马哥铁壶工作室和李欣传统服饰工作室。马氏金属锻打工艺非遗传承人马小林把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儒释道禅之精髓融入到铁壶锻造中,他打造的器物体现了手工的精美。以马小林为主体的壶文化品牌栏目“壶里壶外”被文化部列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先后走入荷兰,尼泊尔,埃及,芬兰,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及举办中国艺术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旗袍传承人李欣手工制作的汉服、旗袍,以传承为本,同时加以改良和创新。其做工精良,面料考究,款式得体。李欣老师致力弘扬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组织了很多传统服饰展演活动,并积极推动传统服饰文化进校园活动。

 

潘鲁生提出,人文化成,艺术养心,代代传承的民间艺术涵养的是民族情感,凝聚的是文化情感,我们要做好传承。同时,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文化也是一种资源,现阶段,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显著的文化标识,已经成为创意产业、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也应该为民间工艺搭台,请专家来出谋划策,让更多老百姓以手艺致富受益。

 

潘鲁生表示,徐州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富有特色,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做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在“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重大实践中走出自己独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