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民间”中国花馍艺术节”隆重举行

   刊发时间:2019-05-14   作者:裴诗贇

5月10日-12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民间’中国花馍艺术节”在陕西省渭南市桃花源民俗文化园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次花馍节共有来自全国11个省区市的600余件花馍作品集体亮相,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与艺术风格,其中既有涉及节庆、寿诞、丧葬、乔迁等传统民俗题材的花馍作品,也有表现当代生活场景、新风新貌的花馍创作。在新疆展位前,“西瓜”、“葡萄”、“石榴”琳琅满目,维族面人“穿”着民族服装,充满丝路文化风情;陕西省大荔县八鱼乡阿寿村的面花仿照药王庙而制,整体雕梁画栋,墙壁以白梅贴面,似象牙玉石雕琢,如万朵梨花绽放;河南三门峡的灯盏馍馍顶上有灯,寓意正月十五点灯祈福……参展花馍的共同之处则在于为花馍赋予时代意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开幕仪式上,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丰宽宣布活动开幕。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王勇超,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国家卫健委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宋燕,中国民协活动管理处处长李倩,陕西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丽玲,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玉娥,以及多位民间文化领域知名专家学出席了开幕式。

 

周燕屏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花馍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百姓朴素的情感寄托,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多年来中国民协对花馍艺术的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十分关注,曾在山西、陕西等地举办过多届花馍艺术节。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扩大特色民间艺术影响力,引导群众在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接触中,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5月10日下午,中国花馍艺术传承发展主题研讨会圆满召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顾问陶立璠,原陕西省民协名誉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陕西省民协副主席、陕西师大教授张志春,陕西省民协副主席、陕西省艺术馆副馆长修建桥,陕西省民协副主席、西安市非遗办主任王智,陕西省艺术馆研究馆员陈山桥,陕西省合阳县文化馆副馆长史耀增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研讨会由万建中主持。

 

万建中谈到,花馍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粮食艺术,与其他精英艺术有所不同。它的生产道具、制作地点和使用场景都离不开日常生活,是“土”的艺术。同时,花馍也美化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美学呈现,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陶立璠表示,花馍和传统生活、民间礼俗、仪式文化紧密相关。有了生活的积淀,花馍才能代代传承。因此,要保护好花馍制作技艺及其所处的生态文化环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开花结果。

 

傅功振介绍,“馍”本是面食,冠以“花”之名便有所不同,花馍的产生源于“礼”,民众制作的花馍在各地礼俗活动中广泛应用,其背后有独特的故事和丰富的寓意,反应的是中国礼俗文化传统。

 

陈山桥表示,陕西面花是当地民间美术的根基,具有完整的造型体系、文化内涵体系以及俗规禁忌体系,它以民俗文化发轫,通过夸张、变形,添加复合等手法,传承着民间的本源文化内涵,反应了生殖崇拜、生殖繁衍、福禄寿喜的生命主题。

 

对于花馍的保护和传承,宋燕建议,应将各地花馍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寓意集结出版,为花馍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奠定基础。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花馍展示了民间艺术的民族性、群众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着民间艺术在“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