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中华

   刊发时间:2019-07-25   作者:萧放

日前,中国花卉协会表示,综合各方意见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对于牡丹是否有资格成为国花,网友们争论不已。不过从历史上看,牡丹的确寓意美好、备受喜爱。

 

泱泱中华,以花立国,华仪天下,惠泽绵长。中华大地,花卉资源丰富,名花璀璨,梅花傲骨,兰花幽雅,菊花高洁,荷花雍容,桃花艳丽,榴花热烈,柳花吉祥,在中国人心目中,每一花品,都有特别的情感寄托与审美价值。但在中华群芳谱中,惟有号称“百花之王”的牡丹,以其“国色天香”的独特品性,赢得广大国人的共同拥戴。

    

牡丹属于芍药科属,原生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牡丹,春天生叶后开花,花形硕大,花色美丽,它属于谷雨节气的花信,俗称“谷雨花”。牡丹原为野生药用植物。三国魏人吴普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牡丹的药性,牡丹“味辛寒”是治疗寒热、血瘀中风与安定五脏的疏通之药,它生长在山谷间,据说如果长期服用,可以“轻身益寿”。

 

牡丹的人工栽培大约汉代已经开始,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北朝北齐已经出现擅长画牡丹的名手,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作为园艺花卉进入城市生活,并获得显著地位是在隋唐时代。牡丹花由普通花卉华丽转身为帝都名花,这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及帝王的嗜好有关。隋唐帝王都酷爱花卉,隋炀帝在洛阳开辟西苑种花,其中就有易州进贡的多种花色的牡丹。唐朝初年,虽有武则天贬斥牡丹的传说,但随着唐朝国运昌盛,对大气华贵的牡丹尤其喜爱,唐玄宗与杨贵妃尤其喜爱牡丹,留下不少风流佳话。当时朝廷从洛阳引进种花高手,在长安骊山培植了牡丹,“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牡丹的国花地位在唐朝已经奠定。有诗为证,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被推为牡丹花神的李白同样诗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牡丹华盛长安,牡丹花容动人心魂。

                                           

宋代,牡丹已然走出皇家宫苑,进入寻常百姓家。牡丹在中国大面积种植,其中仍以洛阳为盛,洛阳人无论贵贱,喜植牡丹,欧阳修亲撰中国第一部牡丹栽培专著《洛阳牡丹记》,介绍牡丹栽培历史、品类、名花园艺与人们“好花”风俗,认为洛阳牡丹“天下第一”,洛阳人径直称牡丹为“花”,“天下真花独牡丹”。元明以后,在亳州、菏泽、苏杭、牡丹江、兰州等地形成了多处牡丹观赏胜地。牡丹花还随着使者、商人、移民等人士脚步,传播至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等欧亚国家,原生中国的牡丹花,已甲天下。

 

唐宋以后牡丹花的地位凸显,固然与上层阶级、文化精英的好尚及精心培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以其富丽与平和的品性、姿容赢得了广大百姓的芳心,成为民众寄托富足、美好希冀的吉祥之花。“花开富贵”,牡丹花雍容富丽,它适应普通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需要,人们常常以牡丹花作为吉祥幸福的象征符号,以此装饰与点染饮食起居日常生活与婚育寿庆等仪式生活中的用品与场景。如艾伯华在《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所说:牡丹“富贵与荣誉象征”。牡丹花在民俗生活中还是“爱情之花”,在《诗经》时代青年男女相恋,“赠之以芍药”,这芍药大约就是后来的牡丹花。民间传唱这样的民歌:“牡丹花开香千里,引得花开蝶自来”。民俗文化中牡丹花是女性象征,是生命的母体,“牡丹花开情郎摘”“露珠滴下牡丹开”。牡丹花是生命之花。牡丹与人们的情感密切勾连。鄂西、湘西土家族民俗信仰中,认为女儿是牡丹的化身,生了女儿就种一株牡丹,等女儿长大出嫁时,这棵牡丹就是陪嫁的吉祥花树。

 

牡丹花,富贵而浓情,平和而雅洁,中正而圆满,它聚德、美、才、情于一身。无论阶层、不分地域,无论帝都,还是乡野,凡有人处,都在传唱“牡丹之歌”。这样“得中气之和”的“草木之华”,为世人瞩目,成为中华国花的候选,自然就在情理之中。当然,中国地域广阔、物产丰饶,民俗不同而喜好各异,梅兰竹菊、松柏牡丹,分别象征着中华文化不同的优秀品质。同胞共气,家国所凭,自然不必计较国花落于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