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系列卷的书写体例是统一的,大体为:历史文化、服饰渊源、服饰类型、服饰结构和款式、服饰色彩与纹饰及佩饰、服饰材料与制作及保存、服饰相关故事与歌谣、服饰传承与发展等。各卷又根据地域与民族特点在此书写体例大框架中有所不同的侧重,客观并求实地记录了不同民族服饰文化特性。
笔者阅览了此套国家级文化系列工程首次面世的最先两卷,土族卷和朝鲜族卷。在饱享知识的满足中,体会到此套大型出版物的特色优势,在于其特有的文化性、学术性、客观性、专业性、时代科技性、艺术性以及可读可视性。
首先,此套服饰文化集成突出了“文化”二字,区别于服饰专业书籍,没有针对服饰论服饰。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着重于历史、地域、气候、物产、生产、民俗、宗教等服饰背景文化上,以此支撑服饰文化的形成与服饰特色的合理存在。服饰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而有其巨大的文化背景为依托。站在大文化的高视角,诠释民族服饰在生产生活中各种功能的特殊性,以及服饰纹样、服饰色彩的特定民族文化内涵。除了叙述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之外,还收录了民族服饰故事与歌谣,生动活跃的补充了服饰文化的背景资料,使得民族服饰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之延续。两卷书在最后的章节都书写了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服饰文化的现状与后续发展加入了注释,体现出此大型系列出版物关注的现阶段实际状况。
学术性体现在参考文献的查找梳理与借鉴应用,以及实地考察访谈录制等一手资料的收集及选择性应用上。以学术研究的方法,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进行理论分析,客观地书写服饰文化。土族虽然历史上没有文字,但编作者们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与学术著作及论文等文字资料作为参考。
我国因多民族大家庭的特点,理性而客观的书写民族服饰文化尤为重要,此套国家级系列大工程,首先推出的土族卷和朝鲜族卷,在客观性上的书写也极为到位。
生活在我国西北高原上的土族,虽然有久远的迁徙历史,但早已在我国西部高原上受周边共生蒙、藏民族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山川阻隔与部落分布等因素,土族聚居地形成了多点布局状态,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服饰差异。本书在文字叙述中客观周全,描述清晰,没有遗漏,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土族服饰特点与形成因素。如:青海互助地区的七彩衣,青海同仁地区的藏式袍,甘肃天祝地区的彩花帽等。
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是一个典型的跨域民族。在书写历史文化、民俗信仰,服饰特点上,客观的记录了朝鲜族地域上的文化同源特色。编作者还客观分析了所谓的“白衣民族”之形成因素,解释了“改良韩服”之说,体现了对朝鲜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学术性。
此两卷书的专业性,体现在对服饰具体介绍的章节中,从服饰材料、服饰类型、服饰结构款式到服饰功能应用、色彩纹样内涵、制作保存等。从头顶到脚上的配饰,从衬衣到外衣的穿着,都一一加以介绍,大到面料的加工制作,小到佩饰的取材佩戴。文字描述细致,服饰术语专业,全面体现了服饰学的知识要点。
时代科技性是本套大型出版物的新亮点,在土族卷中有5个小程序圆形太阳码,在朝鲜族卷中有17个小程序圆形太阳码。用手机扫码即可在京商国际节目交易中心平台上,得到时间长短不一,介绍服饰文化的精彩视频。并在此平台上还可以关联到更多的相关民族服饰文化信息。这种利用科技手段的阅读方式,丰富了纸质读物的信息量,也使得平面读物信息活态化地展现给大众。
艺术性和可读可观性,体现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之精美,外套封面以灰豆绿色为基调,印制典型的民族服装款式或服装佩饰彩色纹样,配以庄重字体为题目。内封面以该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展开款式图为主,印刷精美,彩色真实,纹样清晰。特别以其款型图,剪贴在高级灰色织物面料为封面的主要位置上,效果典雅而服饰特点突出。
全书排版以图文穿插的形式,文字与图片位置恰当,方便读者阅览,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可观性。
两卷书的编作者自2007年开始,经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案头编写,图片整理等大量工作,历时3年左右时间,完成编撰。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力求民族服饰文化信息真实准确的原则。经过专家审校,设计排版,印制样书,又耗时10年。今日得以出版面世,真可以说是铁杵磨成针的精工细作。所有参与编纂人员都以极强的历史责任感,建设着中华服饰文化之信息库,使《中国服饰文化集成》成为继几十年前国家文化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之后的文化信息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