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中名璧 石中贡品 ——中国民协砚文化委员会应邀考察调研甘肃洮砚

   刊发时间:2019-08-13  

应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人民政府、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发展协会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主任吴笠谷、副主任兼秘书长张金涛、宣传助理孙悦悦于7月23日~8月2日对甘肃洮砚进行了考察调研。

 

7月23日~28日,中国民协砚委会赴岷县和卓尼展开调研,深入探讨了洮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岷县原县长、洮砚文化研究学者李璘,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史学华,县政协副主席杜富强,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徐政,县文旅局长石志平、定西市民协副主席张润平,县洮砚协会会长徐哲;卓尼县副县长蔡小平女士,县文联主席罗信锋,县文旅局副局长东周加措,县作协主席李德全,县洮砚发展协会会长薛智明等出席并参与了调研活动。

 

在岷县和卓尼两县分别招开的洮砚文化座谈会上,吴笠谷作为主讲,他首先介绍了中国民协,和中国民协下设机构砚委会的使命和职责,以及此次应邀调研洮砚的目的。并分别就洮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上曾被推誉为“北方最贵重”,是中华砚林名品中的名品,但今天其影响力远未达到应有的地位。原因首先是历史性的先天不足——北宋后期收复洮石产地,不久该地又长期失陷于吐蕃割据政权;其次洮砚产于藏区,而砚是汉文化文房之宝,两者在文化观念上、艺术审美上有一定的隔阂;再者甘南山高水长,古代更为交通不便。这些历史、地理、地域文化各方面的原因,都使当代洮砚的传承和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洮砚今天的机遇在于:洮石材质相对比较均衡;新出的一些采矿点储量大,有做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近年来洮砚艺人整体水平也有相当程度的提高——这些都是洮砚文化、洮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作为一位砚文化学者,吴笠谷还特别强调了一个洮砚文化的传播亮点:《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洮砚产地所属“陇右道”贡品中的“砺石”(磨刀石),就是后世的洮砚石;这点——是洮石、洮砚足以傲视砚林的历史性标杆!

 

对于近年来困扰洮砚人乃至相关当地政府的“洮砚产地之争”问题,吴笠谷的观点很坦率:洮砚产地历史上不同时期曾分属古洮州(治所在今临潭)、古岷州(治所在今岷县)。今天散居各地的洮砚从业者,也主要出之于这个方圆数十里的洮河峡谷地带。所以,无论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洮砚”都是一个整体的品牌,是属于先民留给后世各地洮砚人可以共享的历史遗产。

 

在座谈会上,吴笠谷对两地政府以及两地洮砚协会对推动洮砚文化传播、洮砚产业发展的努力表示肯定。认为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扶持非遗传承的新形势下,政府、协会、从业人员三者互补共进,从而进一步挖掘出洮砚产业的潜能,提升洮砚工艺的文化附加值,一定能使当代洮砚文化更上一层楼。

 

对于中国民协砚委会的这次调研,岷县和卓尼两县相关领导以及两地洮砚协会深表感谢,表示今后将加强与中国民协及砚委会的互动联系,共同促进洮砚文化的健康发展。

 

7月28日~29日,砚委会一行在临潭县和临洮县,先后与临洮县洮砚协会、临潭县洮砚协会及相关部门领导作了互动交流。

 

7月31日,砚委会一行在兰州与甘肃省文联组联处处长陈容贵、省民协驻会副主席路学军,以及甘肃省美协副主席王骁勇见面座谈。陈容贵处长、路学军副主席对中国民协砚委会此次调研活动深表赞许,表示今后双方可以互相支持,共同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旗帜下,合力为促进洮砚文化乃至甘肃砚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