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羌文化挖掘保护发展高峰论坛纪实

刊发时间:2015-12-14 作者:张德玉

跳起萨朗舞,敲起羊皮鼓。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羌历新年,这一天也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最为隆重的节日。

11月11日上午9时,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美丽的玉带河畔,县体育运动中心广场上,载歌载舞,雀跃欢腾,“2015中国·宁强羌文化挖掘保护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在这里举行。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王勇超,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等及来自四川、重庆、甘肃羌区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仪式。

开幕式上,宁强县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李仲谋宣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的贺信。王勇超为宁强颁发了“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匾牌,宁强县委书记、县长陈剑彬代表宁强县接牌。

开幕式以羌族歌舞等文艺节目为主要内容,大型羌族舞蹈《云朵上的歌》 《羌舞叮铛》 、歌伴舞《汉江源》和沙朗舞让人们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南街小学的孩子们表演的羌族健身操和武术表演,展示了宁强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出羌文化传承从孩子抓起的浓厚氛围。

羌族风情演艺节目,让羌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走进校园、社区、企业,让人民群众更多地感受羌文化、保护羌文化、传承羌文化。此次高峰论坛包括羌族歌舞演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出、羌族民俗风情摄影展、 “古羌记忆”羌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发展论坛、宁强羌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从远古走来·古羌遗韵”羌族歌舞晚会等几项活动。

宁强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蜀道明珠”“羌族故里”等美誉。宁强原名宁羌,羌族在宁强活动历史久远,作为羌族聚集地,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神秘的羌族民俗遗痕处处可寻,傩戏、羌绣、剪纸、萨朗舞等表现出浓厚的羌文化特点,羌族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民居建筑、风俗习惯、节庆礼仪等方面,都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自2008年宁强被确定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不断加大羌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建成了陕西省唯一的羌族博物馆和羌文化保护基地,先后举办了两届羌文化研讨会,精心编排了羌族风情演艺节目。特别是今年以来,在中国民协和陕西省民协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保护和传承为立足点,以发展和创新为着眼点,对全县羌族傩文化保护发展工作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和整理,积极创建“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 ,推动宁强县羌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

11日下午在羌族文化博物馆举行的“古羌记忆”羌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发展论坛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此次高峰论坛由中国民协、陕西省文联主办,陕西省民协、汉中市文联、汉中市民协,宁强县委、宁强县人民政府承办,旨在进一步加强羌文化挖掘保护、理论研究和活态传承,推进羌文化保护区建设。学者们汇聚一堂,围绕羌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开展交流研讨,以研讨的实际成效加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发挥羌族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作用,进一步壮大羌文化的研究队伍,不断充实和丰富、扩大和延伸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为羌文化事业和羌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王锦强主持高峰论坛。羌文化研究专家们在高峰论坛上彼此交流,对宁强羌文化发展和保护提出了许多建议。要做大做强羌文化,仅凭现有的保护传承模式还不够,必须用大数据思维,创新羌文化保护观念,创造羌文化保护新模式。羌民族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建筑民居、民族服饰、民族文学和语言、民俗、技术以及相关的实物、图片、资料等。现在会说羌语的羌族人不到全民族的1 %。而羌族的文化却主要靠各类口头传说和山歌土语来传承,保护羌语迫在眉睫。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