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

刊发时间:2015-06-18

春节,俗称“过年”,又称“元旦过年”,肇始三、四千年前庆丰收“腊祭”。夏“正月建寅”,定正月初一为“年”;商“建丑为正”,定腊月初一为“年”;周“建子为岁首”,冬月初一为“年”;秦改用颛顼历,定十月初一为“年”;汉武颁《太初历》,定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二十四节气始入历法。

辛亥革命后,通行公历纪年,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元旦”。“年节”春节,指传统农历“过年”,农历旧年腊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十五,高潮是“正月初一至初三”;狭义仅指“大年初一”。

春节誉称“中华第一节”,是我国最隆重的全国性、多民族传统年节。除汉族外,尚有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畲、拉祜、东乡、纳西、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毛南、仡佬、普米、鄂温克、裕固、京、鄂伦春、赫哲等三四十个少数民族隆重过节。

春节精髓在“除旧布新,趋吉辟邪”,主要表现于:1、送旧迎新:节前扫除、除夜守岁,张春联,挂年画,着新装,放爆竹等。2、贺岁拜年:晚辈拜长辈、亲朋互拜。3、丰食畅饮:举家“团年”聚餐,吃饺子、鱼、长寿面,饮年酒。4、祭祖娱神:在家宅、家庙、祠堂、陵墓各处祭祖,长幼为序,焚香叩拜;另还“祭财神”、逛庙会拜神祈福。5、休闲嬉戏:“回家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出门游”、“玩游艺”,诸如耍龙灯、放烟火、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观社火……

春节广覆国土,还辐射海外华人世界。悠久、纷繁节俗,因时而异,如“接神、敬天、祭祖”等,随着时代变迁,渐渐淡出;拜年,叩头变成鞠躬、行礼,手机短信拜年大肆流行;上山“打猎”变成村寨“打靶”;“赛马”加上“赛电驴”(摩托);对情歌发展到“歌手大赛”,外加即兴编笑话、故事对赛……有人估算,中华春节俗项上万。

春节堪称硕大无朋复合型文化,既是保存文化记忆超大载体,也是赓续民族精神极好课堂,还是展示中华文明的外宣窗口。增强中华民族内聚力,构建社会和谐,“春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强国”作用。2006年,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春节荣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守望中国节——中国民协2012年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回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