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苗族龙舟文化调查报告

刊发时间:2018-08-15

走进施洞龙舟节,你会惊叹,施洞龙舟,世界独有;苗族文化,恒久不衰。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施洞一带居住在清水江边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这一历史悠久的盛大集会。龙舟是苗族文化的骄傲,无论是划桡的姿势和装束,还是采木凿舟,下水到竞渡,其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体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是中华大地绝无仅有的。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龙舟节源于何时无确切历史可考。据当地苗族老人说,清水江流域的龙舟节是苗族先民定居施洞以前就已举行的。根据苗族“子连父名制”世系法的推算,施洞刘姓家族定居于施洞已有44代人,按每一代人25年计算就有1100多年,大约在唐宋时期,苗族先民就已经在这里定居,按照清水江“划龙”活动在苗族先民定居施洞以前就开始举行的传说,施洞“划龙”活动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龙舟节

笔者经过多年的对施洞镇一带清水江沿岸苗族村寨、老屯乡长滩以下的巴拉河下游村寨,对流行于该地区的龙舟节的来历、过程、禁忌等文化现象进行调查,并撰写成如下调查报告:

龙舟节流传区域

苗族的龙舟节苗语称“恰仰翁”(qab niangx vongx),直译为“划舟龙”,意译为“划龙舟”,有的村寨称为 “农勇南”(nongx vongx nangl),直译为“过下龙节”(所谓“下龙节”的“下”(nangl),即是“下方”,意为苗族远古先民居住过的遥远的东方,指清水江苗族龙舟节这一古俗已在下方形成,并非当地的苗族独创)。

有些学者把苗族龙舟称为“独木龙舟”,笔者认为有些不妥。因为苗族龙舟不只是一根,而是由一大两小木头挖空后组成的。中间的一根最长最大,叫龙母;两边的两根稍短稍小一些,叫龙子。

“划龙舟”是流传于清水江流域台江县与施秉交界处以台江的施洞镇为中心的上起施秉平寨,下迄清水江岸的平兆场和巴拉河下游老屯乡长滩村以下的共60多个苗族村寨,面积400余平方公里的地域性的、以水上体育竞技为载体,融苗族的祭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为一体的重大的活动,延袭成节。活动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活动期间,台江和毗邻的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剑河等县市的5、6万各族人民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地云集在施洞口参加和欢度这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除了龙舟竞技以外,还举行斗牛、斗鸟、斗鸡、对歌等娱乐活动。举办龙舟节的各个村寨,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包粽粑、备酒菜,接待前来观看热闹的亲朋好友。

龙舟节的性质

从表象上看,以台江施洞为中心的龙舟节是一个“娱人”的节日,或者说是一个水上竞技体育活动,但只要我们深入调查就不难发现,整个活动期间,参与活动人员的言行有严格的限制,参加竞技活动的人员有明确的分工,活动过程有神秘的仪式,体现了明显的“娱神”特征。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实际上,龙舟节是一个以水上体育竞技为载体,以“娱神”为外在形式、以“娱人”为内在目的,融苗族的祭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为一体的重大的节日集会,是苗族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苗族模塑民族心理的平台,对于增强苗族的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龙舟节传说

关于龙舟节的历史渊源,没有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有个悲壮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小江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独生子久保下河打鱼。突然阴霾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中跃出一条恶龙,一下子将久保拖进水里去了。老人悲痛欲绝,立即潜下水去救儿子。发现水底有个大洞,洞口朝下,洞底朝上,老人钻了进去,看见恶龙已将他的儿子咬死,拿来当枕头,正在酣然入睡。老人气极了,决心为儿子报仇。他游回岸上,拿着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把龙烧死,保公也与恶龙同归于尽。从此以后,整个清水江上空烟雾弥漫,大雨滂沱。大雨一连下了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鸡不见啄米,牛不见吃草,人不见干活,大家都焦急万分。一天,胜秉寨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摸黑到江边去洗衣,孩子将捶衣棒在水面上划来划去嬉戏,嘴里随便“咚咚哆,咚咚哆”的喊。谁知他这么一弄,天上顿时烟消雾散,东方升起鲜红的太阳。只见江面上瓢着一条又长又粗,花花绿绿的怪物。大家跑去一看,原来是一条被烧死了的巨龙。胆大的人割下一块龙肉来烧吃,说味道很好。大家听了,便纷纷去抢割龙肉。胜秉寨发现得最早,割得龙头,平寨(施秉县属)割得龙颈,塘龙寨(台江县属,以下均为台江县属)割得龙身,榕山寨得龙腰,施洞方寨的人去得晚了点,只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仅得肠子。就因为如此,现在杨家寨的龙舟涂成深绿色的(传说龙的肠子呈深绿色),称为青龙。在人们割龙肉的当天夜里,恶龙托梦给大家说:“我伤了老人的独生子,自己也赔了性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仿照我的样子制成龙舟,在江河上划上几天,让我象活着一样,我便兴云作雨,让你们五谷丰登。”人们听了,就照龙所说,去砍大树来制成龙舟在江面上划,果然灵验,降了喜雨。大家很高兴,纷纷做龙舟来划。并规定按照割得龙肉的先后顺序来划。如胜秉最先割得龙头,排在农历五月初五,平寨接着割得龙颈,排在五月初六。但此时正值割麦、插秧农忙季节,没有时间来划,经过大家协商,改在农历5月24日至27日分期在以上各地划龙舟。但是,天不作美,次年这一带发生了旱灾,大家认为这是改变划龙舟日期造成的,于是再度决定,恢复农历5月初一在胜秉、平兆两寨划,下游的冰洞寨和上游施洞方寨的龙舟也前来参加,表示划龙舟已开始,次日大家仍然下地干活,到24日以后再举行正式大规模划龙舟,龙舟节就是这样形成的。各寨划龙舟集中点的顺序是:平寨为农历5月24,塘龙25,榕山26,施洞方寨27日,届时各条龙舟都要在以上四个地点集中共划。

龙舟组织

龙舟组织一般是以一个氏族为一龙舟组织单位,制作一只龙舟。若寨子有几个氏族共同居住且人力物力都充裕,则按氏族组成龙舟单位,各制一只龙舟,若寨子虽大,但由于氏族居住杂乱,有些氏族人口太少,人力物力不济,则将寨子划为若干片,如上寨、中寨、下寨等分别组成龙舟单位,各制一只龙舟。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寨子至少有一只龙舟,大的寨子如长滩2只、榕山2只,小河3只(其中整能寨2只,整养寨1只)、偏寨2只,八梗两只(张家一只,潘家1只),大冲2只,清江六合4只(其中羊白1只,羊翁1只,羊南1只,富羊1只)。

主办龙舟节的人,不叫龙主而叫鼓主(ghab niel)。这是因龙舟节是以氏族为单位主办,而苗族传统观念,以鼓代表氏族,故称主办龙舟节的人为鼓主。因此,每一鼓主掌握一个小鼓,作为身份象征。但此鼓不象祭鼓节中的长形木鼓,而是一个直径约一尺两面蒙着鼓皮的圆形皮鼓。

鼓主是由各氏族按照传统推选担任。其办法是:每届龙舟节结束后,原鼓主杀猪办酒,宴请全体龙舟成员,并决定下届鼓主。新鼓主经决定后,原鼓主即将小鼓送至新鼓主家,一是向后者报喜,二是请其保存鼓。有的寨子有同一祖宗的若干房族,则由大的房族先担任,轮到的房族,又由本房族还在世的长辈先担任鼓主。若该长辈不愿担任,才由下一辈轮流担任。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放弃当鼓主的机会。因为当鼓主是荣耀的事,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尤其是大的寨子,大的宗族,不容易轮到当一次鼓主。当鼓主也是不容易的,必须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如德高望重、亲友多、家底厚等。德高望重的人当鼓主,能给龙舟增加荣誉;亲友多的人当鼓主,能多收礼物;家底厚的人当鼓主,有力量招待宾客。轮到有些人家当鼓主,但经济较差,有意放弃时,其亲友房族在经济和饮食上都尽力支持,劝莫放弃。为了解决当鼓主的困难,过去办龙舟的氏族和寨子,都专门设有公共田、公共山、公共谷或公共基金等,以供鼓主应酬。当然,有些人实在太困难,不愿意当鼓主,也不勉强,只得另选。当选鼓主的人家,要备办点心糖果,亲自或派人通知三亲六戚、新朋旧友,苗语叫“通气”(tongb bongt),其目的是希望所有亲朋故友都来支持自己当鼓主,明年划龙舟时,多送礼物,让自己有面子。

龙舟制作

龙舟是整个氏族或整个寨子共有,制作龙舟由大家共同商定,鼓主牵头,费用全氏族或全寨子共同筹集。

龙舟的龙身由一根粗大两根稍小点的杉树挖成槽形并列拼固而成,龙头选用质轻且韧、容易雕刻的水柳树(det jab jib eb)雕刻而成。这些木料除要求粗大挺直外,还要选其长势匀称好看,枝叶繁茂,不被雷击的。若本氏族和本寨子没有,则须向外购买,有的用一头斗牛置换。树子选中以后,若树的主人不愿卖则“偷”砍,树主人发现了,也不责骂。但“偷”砍者一定要把一蓝糯米饭、一只公鸡、一壶米酒放在树下,或送到树的主人家中,以为礼信和酬谢。

木料选定或买好后,就要砍树。砍树有规矩,首先要选择砍树吉日,一般定于龙年农历十月未日。其次备办供物,由鼓主家准备糯米饭若干、活公鸡、雄鸭各一只、刀头肉一跎、青布一尺、丝线一绺、生麻一束、酒一壶以及香纸等等交给砍树人带去敬树,烧香、烧纸,鸡、鸭杀后,将血淋在树脚上,请山神、树神受献。然后由一知古规古礼、富贵双全的老人向树祈祷:“吉杉啊!请允许我们全氏族将你们砍去做龙舟。愿你庇护老少吉安。子孙昌盛。”祭毕,即由一名事先选好了的有福之人(规定为父母双全,俱有儿女,不续弦的中年男子)先砍一斧,然后大家才开始砍树。在砍树中,要使树稍倒向东方(因东方是苗族迁徒前的老家)才算吉利。砍制龙头的水柳树时,仪式相同。

树砍好后,运回途中,沿途亲友都要以酒迎接,并以鸭、鹅、一张长约一丈的红缎系在龙树上,宾主互相唱祝贺歌。运抵寨时,全寨男女老少以酒、肉、丝绸缎齐来迎接。欢呼“龙来了,龙来了!”。最后,鼓主家设宴招待砍树人。

树子运抵寨上后,即择吉日制作龙舟。首先备白公鸡一只和香纸等祭品祭 “嘎哈”(ghab hvab),求其保护龙舟制作顺利成功。之后,请木匠师傅发墨(木匠师傅需其妻子不在孕期和产褥期),划好部位尺寸,然后指导氏族和寨上青壮年男子制作。每只龙舟均由三只刳成槽形的木舟并排捆扎成三合一的母子龙舟,苗语称“衣胖仰勇”(yib pangd niangx vongx)。中为母舟(dail mif)。两旁为子舟(ghab daib)。母舟长21至24米左右,直径60至70厘米。两旁两只子舟,长约15米左右,直径约40厘米。并龙在一起后,宽处约1.5米,母龙舟隔成六个舱,每舱长约4米至5米不等,为存放节日时亲友赠送礼物和鼓主家给舵手们午餐食品。子龙各分四舱,宽约0.4米,为桡手们站立划舟的位置。龙头置于母舟前端,长4米,直径约0.3米。龙头雕有角、耳、鼻、眼、腮、胡须等。龙颈下部刳空洞,再以小木板封住洞口,便成逆鳞状(龙头掏空可减轻舟头的重量。有利于竞渡)。颈背刻龙鳞,施以金、红、黄、绿、白各种颜色,并嵌以小玻璃片,使龙闪光生辉。龙眼珠嵌八园镜片,使其炯炯有神。龙嘴含有活明珠,嘴下悬吊一红绣球,龙头昂扬朝天,须发飘拂,栩栩如生,龙头两边安上一对大小牛角(苗族传统观念,认为龙有水龙和旱龙,旱龙即水牛,故龙舟安水牛角),望去无比威严。初具规模后,木匠师傅再加工修整完成。之后鼓主请漆匠用桐油油漆晒干,整个造舟工作即告完成。

龙舟造成后,拉至江中试划一次,全氏族和寨上各户均尽力之所及,凑钱购酒办菜欢宴,表示庆贺,然后把龙身抬至立在江边的龙舟棚停放,把龙头抬至本届鼓主家保存,等到龙舟节到来,才正式划行竞赛

龙舟出龙仪式

龙舟出龙仪式是龙舟赛的必备程序。每年农历5月18或19日,各氏族(寨子)要把龙舟抬至河中,擦拭一新。23日,用篾条将母子舟并列捆在一起,将龙头安放在母舟前端,用铆楔套合,再用竹篾捆紧。24清晨举行出龙仪式。

鼓主备白公鸡一只、米酒三碗,钱1.2元或12元,刀头肉一块以及香纸,放在河边方桌上,桌子脚捆一根剥皮去叶,上留三个丫叉的五倍子树,一束白纸剪成三连环的纸吊,三棵巴茅草。

根据苗族传统观念,五倍子树象征上天天梯,三个丫叉,象征三个神,即能飞的“香达”(dliangb dab)、能跳的“嘎哈”(ghab hvab)、能喊动雷公的“都待”(dul dail)。三连环白纸吊象征飞神“香达”的衣服,巴茅草象征避邪刀子。然后由一巫师手撑一把张开的伞(象征华盖)。

鼓头、锣手以及划龙舟的人,都要按规定整齐列队。鼓头和锣手站在前面,其他桡手排成两个纵队,站在鼓头和锣手的后面。全寨其他来观看仪式的男女老少,都站在离桡手二三尺之后。鼓头和锣手的前面,摆着一张长方形小桌,小桌正中端放着装糯米的米斗,米斗中播着三柱点燃的香。米斗前面放着满满的三碗酒。桌子两头的脚分别拴着一只白公鸡和一只红公鸡,桌下烧香纸。仪式开始,全场肃立,寂静无声。这时,老巫师,一手拿着茅草,一手拿着盛满水的木瓢, 面对龙舟作祈祷,先唱古歌《十二个蛋》和《跋山涉水》的一些唱词,然后念祭词,大意是:

“我手里拿只白公鸡/一罐米酒象蜜糖/这山叫一声/那山叫一声/请你们嘎哈/下来保寨子/赐给大家多子孙/繁荣昌盛象蜜蜂一样”。“我手里拿只黄公鸡/一罐米酒甜蜜蜜/这山叫一叫/那山喊一喊/请你们下来保龙舟/让它平安游大江/向前石不挡/掉头草不拦/身子光滑象石板/来去稳如胜久山(施洞地区一山名)。”

有的地方念词大意是:“年代起远古有个老报公/杀蛟杀河头/

烧龙在江中/蛟龙杀死后/天昏黑蒙蒙/黑了八九天/各寨乱哄哄/天黑实难熬/点火进山冲/上山找虎骨/找青蛇蛋卜/卜来又卜去/卜去若干骨/卜来又卜去/卜中一条舟/划龙才天亮/踩鼓才年丰/今用公鸡敬/敬我妹榜留/敬我众该西/请求来出力/保佑众乡亲/保佑众亲戚/今用茅草扫/又用清水洗/扫净大龙舟/洗净父兄弟/不许白虎弄/不许鬼怪迷/龙去象马奔/龙回牯牛稳/一路无险阻/平安又风顺。”

巫师一边念,一边用茅草蘸水,不断洒向人群。念完将茅草卷曲捆紧,交给舵手插进舟尾的小方洞里。然后向全舟发出号令:“父老兄弟们,出发!”随着巫师的号令,大家不约而同地整齐高喊:“油嗬!”。于是,鼓手和锣手先上舟,桡手们提着划浆也纷纷上舟。巫师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菜刀,将两只公鸡杀了,并先后往仪式场摔击。站在舟后的舵手,看见巫师杀了鸡,于是两脚用力,一摇舟尾,全舟震动起来。随着舟身的震动,鼓手开始击鼓,锣手开始鸣锣,桡手们也整齐挥动划桨,将龙舟划入江中,向集中地划去。

如今有些寨子开划时并不兴祭祀,只在上龙舟由掌者大喊三声:“兄弟们!划龙舟去哟!”众人齐声附和“喉!喉!喉!”,如此三声便启程。保留祭祀仪式的寨子,在龙舟未从比赛场地回来之前,祭品不得挪动。此后,龙舟每天出发之前,都必须用三柱香、三碗酒、一碗饭、一跎块刀头肉,烧香焚纸敬龙,然后鸣铳炮启程,中途不得停顿休息,坚持奋力划至终点。至终点,将龙舟划上一圈后,舟上所有的人将预先准备好的一束巴茅草高高举起一齐投入江中。

每只龙舟上有鼓主一人,锣手一人,撑篙一人,理事一人,稍公一人,桡手三十二人(两只子舟各站十六人)。

鼓主:身着夏布长衫,外套镶黑边(有镶红、黄、青等色)的绒背心,眼戴墨镜,头戴宽边斗笠,颈戴银质龙颈圈,手提一面直径约一尺两面蒙着鼓皮的龙鼓。坐于母前端,背靠龙头,面向桡手。在进行中,他有节奏地击鼓。鼓声之后,锣手紧接敲一下锣,形成“咚咚哆”的响声(咚为鼓声,哆为锣声)。鼓的节奏有二下,三下,五下,九下四种。行进时多敲二下,三下,五下节奏。比赛敲三下,九下节奏。制造紧张气氛,指挥激发桡手挥桡划舟,奋勇前进。

锣手:由一男扮女装的男童充当,头套银帽,颈戴项圈,身穿银衣,腰系钉有银泡的彩带,坐于离鼓主1.5米的龙颈和舟身连接处,面向鼓头坐着。锣挂在一根三尺多高,雕有小龙的木柱上,与鼓主应着鼓点节奏敲打,合成为“咚咚咚咚哆!”的声响。这一男扮女装的龙锣手,民间说是龙舟起源传说中被恶龙咬死的小孩。但此说不合理,因该小孩是男孩,不是女孩。据方寨鼓主张老宝说,这一男扮女装小孩,可能是古时苗族有男女共同泛舟竞赛习惯,后因江上风浪太大,舟速太快,妇女体弱不支,出现落水事故,乃改为男子划舟,妇女不再参加比赛,但划龙舟是一件“娱神”的事情,“娱神”当然少不了纯洁无瑕的女孩,但女孩参加这个活动实在太危险,只好由男扮女装的小孩担任,表示不忘古风古俗之意。

炮手:专门司放铳炮。腰挂装有火药的大牛角,有时亦兼篙手,任务是配合舟在进行中渲染气氛。

篙手:力气好,识水性,两舟相遇,或舟将碰岸时,他可以一篙撑开,避免事故,有的篙手过兼收礼物,因而常备两根竹篙,分别架于龙角之上,遇有鼓主亲友赠送礼物,他即将竹篙伸向岸边,接收礼物,悬挂于龙头、龙角、龙颈处。

管帐:负责收受、登记鼓主亲友所送礼物,以便日后鼓主好还礼(有的管帐由篙手兼)。

桡手:32人,分为16对,分别立于两只子舟,一律着青色斗纹(或平板)家机布对襟衫。下着阴丹士林布裤。忌卷裤脚(因划龙舟有求雨之意,若卷裤脚,即怕雨水,于求雨不利),腰缠钉有银泡花两头有须的丝织花带,头戴马尾斗笠,帽沿插一长尾小银雀,雀身旁附两个小彩球(过去手还身披蓑衣,头戴纸糊斗笠,表示求雨)。桡手用的桡片长约1.8米,以青杠木制成,手握一端为园柱状,下水端呈扁担形,宽约12厘米,两边稍簿,中间略凸出,顶端用铁箍住,以防破裂。母舟尾另有四名桡手,所用桡片略短,上有横把,桡叶片宽约14厘米。所有桡手一律站着,不准坐,竞赛时采取弓箭步兀立姿划舟,以利冲刺。

艄公:由力气大、水性好,善于应变的人充当。其任务是掌握舟行方向,掌控桡手用桡快慢节律,竞赛时,他适当地蹬母舟尾部一脚,舟头即起跃更迅速地前进。因此,龙舟上敲击锣鼓、放铳炮,只能起到助威、渲染气氛的作用,而齐桡的重任则落在艄公的身上。

划龙舟是由鼓主牵头的,所以舟上的食物都是由鼓主负责,参与人也凑些酒。龙舟每到一寨,鼓主家的亲戚都到河边来放鞭炮迎接送礼。礼品礼钱随着村民收入的提高不断上涨,以前只是送只鸭,后来提高到送鹅,如今,再次提高到送猪、送牛,钱由以前的1.2元、12元上涨到120元、1200元、数千元。尤其是鼓头的女婿要送大礼,而女婿家的亲戚或家族也跟着送,一般的也要送鹅或鸭子,所收赠礼挂在龙颈上。送礼习俗为:划龙进寨口前,鸣三眼土炮告知龙舟到了,亲戚则放一串鞭炮以示欢迎和祝贺,随后献上礼品,在龙头上系红布挂彩,再向舟头及水手敬酒。

从5月24日起,各只龙舟都要划到上述各个地点去参加比赛,所过两岸村寨,人们纷纷跑来观看,亲友们要放鞭炮,送礼物接龙。礼物当中,有红绸、鹅、鸭。女婿要送一头猪,或一只羊。富有的亲友则送一头牛或一匹马。送礼的亲友还要依次向鼓主和舟上所有的人敬酒,同时唱道:

“天天等龙来/今天龙来了/龙来龙心好/送来百把个宝宝/千万儿孙给姥姥。”“天天盼龙来/今天龙来临/龙来龙好心/送来百把个好儿孙/千万个娃娃给父母亲。”

接着把礼物送至舟上,亲友多的鼓主,舟里堆满了礼物,岸上人们无比的羡慕,鼓主和舟上所有的人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荣耀。

岸上人群中,有许多是盛装少女,桡手们见了放开嗓子,唱情歌和姑娘们逗趣作乐。姑娘们因为有寨上老人和群众在场,不好回答,桡手们便由一部分扮男生一部分扮女声互相对唱:

男:“妹妹生得白生生/晓得哪个是她们的情人?”

女:“妹妹生得白生生/哥哥是我们的情人。”

男:“那片山林是哪家的树子/那个姑娘是哪个的情人?”

女:“那片山林是我家的树子/那个姑娘是我的情况。”

男:“是我菜哟我要来煮/是我的人哟我要来娶/请你等着我吧亲爱的人。”

女:“等一年也等/等两年也等/等哥上省去/买得锅子和鼎罐/我俩再做一家人。”桡手们每唱完一句,都要把桡片举向空中划一下,同时发出唷嗬的喊声,表示他们无比的开心。岸上姑娘们笑成堆堆,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小孩又蹦又跳,河里岸上洋溢着欢乐的情绪。

到达竞赛地点时,只见只只龙舟红绸飞扬,每只龙舟的角上、颈上、下唇,挂满了成串鹅、鸭等礼物。每只母舟舱中,挤满了猪羊等家畜。每位鼓主和舟上所有的人,一个个红面满光,笑逐颜开,喜气洋洋,无比光荣和自豪。每只龙舟昂头翅尾,气宇轩昂,依次排列,严如无数真龙,霍然出现江面,无比壮观。近年以来,还兴在各只龙舟两角之间,横拉者直挂着“民族大团结万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巨幅标语,更突出了时代气息。

竞赛办法,采取淘汰制。抽签对阵。每批两只竞渡,赛程约五百米,每批胜者加入新的轮次。比赛结束,分别给予一、二、三三个等级,分别给予奖旗。(民国以前,于终点安置一只舟,上挂一只活鸭,最先夺得活鸭者为胜。当时奖品,除奖旗外,还有银牌。)每批比赛,都以鸣铳炮为号令,炮声一响,各只披红挂彩的龙舟如脱缰之马,离弦之箭,奋力冲骣,桡手们按照鼓主发出紧密长令,使出全身力量,拼力划浆,一时江面波涛汹涌,浪花纷飞,各只龙舟的亲友们鸣锣打鼓助威,燃放鞭炮预祝胜利,成千上万的观众呐喊欢呼,响声震天,场面极为紧张热烈,看的赛的,同时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欢乐。

参加龙舟竞赛,个人要有体力、臂力和技术。集体要能协调一致,才能取胜。因此,国家体委已确定龙舟竞赛为一种体育运动。

在赛龙舟的同时,江岸上还有赛球、赛马、斗牛、斗鸟等等活动,优胜者都发给奖旗。

最引人注意,最为壮观的另一场面是踩鼓跳笙。这是苗族姑娘赛舞姿、赛品貌、赛体扮、赛心灵手巧的机会;是苗族青年比赛吹笙的一天。各家各户的老妈妈们,挑着银衣花裙,带领导着各自的女儿到赛龙舟的江边沙滩上去,为自己的妙龄女儿整容理装,千般打扮。芦笙一吹,鼓点一响,姑娘们便鱼贯而入地进入舞场,围成圆圈,宛如一个巨大的花环,翩翩起舞。她们头戴着银凤冠、银角、银雀,别着银梳子,插着银头针、银花朵。颈挂银项圈、银项链一至三环。胸前配着银牌、银压领、银铃。身披缀满银泡、银片的银衣,上身穿缎子绣花衣,肘袖绣有吉祥图案,下着新百褶裙,前围绣花裙片,丝织花带在腰间飘逸。一眼望去,姑娘们宛如一簇簇盛开的山花,吸引观光的人,叹为观止。守在舞场边的母亲们,听到有人对自家女儿的穿着品貌或舞姿,表示羡慕和赞许时,满脸堆笑,感到无比的喜悦和骄傲。姑娘们在跳舞中不时把含情微笑的目光,投递给跳舞的小伙子。小伙子们便如醉如痴,手捧芦笙吹奏得更加起劲,更加活跃。在场的人看了,都为他们高兴,发出一阵阵的赞叹声和掌声。

当落日收去最后余辉之时,沙滩上变成青年男女们的谈情说爱的世界,情歌荡漾,飞歌迭起。他们有的携手而立,有的相倚而坐,细歌轻唱,倾吐衷情,许多有情人和幸福家庭,就在这种良辰美景中结成。

每次龙舟节,也是集市贸易的机会,丝线摊、杂货摊、酒饭摊比比皆是,人们摩肩擦踵,争相购置,热闹非凡。因此,龙舟节无形中成了各民族,各行业的共同节日。

竞赛结束,各只龙舟满载礼物,彩旗飘扬,缓缓返舵。江两岸人们又重新汇集到岸边,向龙舟和桡手们依依告别。桡手们照例唱起这样的告别歌:“五月里来才得闲/五月过了各忙各/打好钉耙编撮箕/抓紧时间赶做活/等到明年这时节/我们再把龙舟拉下河。过节竞赛同欢乐/不要难过啊各位姐妹/不要难过啊各位哥哥。”

苗族龙舟节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以龙舟竞渡为载体,以“娱神”为手段,以“娱人”为目的节日集会,自始至终充满了欢乐,充满了风趣,充满了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活动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各民族大团结、大联欢的盛会。

龙舟节活动中的禁忌

龙舟是在江中行进的,特别注重安全,力求做到万无一失。为了安全起见,在苗族龙舟节活动中,很多地方还存在一些禁忌。

一是割茅草禁忌。 茅草是在出龙仪式中巫师用来清扫龙舟,清扫龙舟上所有的人,达到驱邪免灾的目的。因此在割茅草这件事上十分讲究。选的人必须夫妻双双健在,有儿有女,德高望重,责任心强的人才能用。死过妻子或孩子的不能用,有儿无女的不能用,有女无儿的更不能用。割草的时间讲究,必须在举行仪式的当天寅时上山,寅时回来,来去不能碰到人。有时不幸碰到了,绝对不能打招呼,别人打招呼,也不能应答。草割来后,将草捆好,直接往举行仪式的场地走,放在场地附近人畜不到的地方,在举行仪式前,亲手交给巫师。

二是路过神山的禁忌。出龙仪式完毕,巫师将茅草把卷起来,捆成一把,插进龙尾的方洞里。因为还要举行撒草仪式。如果神山在河边的寨子,必须在神山下举行。如果寨子的神山不在河边的,可以到龙舟集中地举行,也可以选途中的某一个地方。例如榕山、岩脚两寨共祖,他们的神山在离本村七八里的一个深塘边上的一个大岩山。因此他们每年龙舟快到神山下时,鼓头停止击鼓,锣手停止鸣锣,舟上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划手们一律停止划舟。在这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由站在舟尾的舵手一人发话:“父老兄弟们(指神)。快跟我们走吧,去为我们出力,保佑我们一路平安!”话毕。就从舟尾方洞里取出茅草把,然后一人一根地往前传递分发,一直传递到坐龙舟最前头的篙手。传到篙手时,还有多少根,他就拿多少根。划手们如何拿草,也有规定。凡站在左边划的就用右手拿,相反,站在右边划的就用左手拿。茅草分发完后,由篙手指挥。当篙手将茅草向前抖动三下时,划手们就整齐地挥动划桨,用力将龙舟往前划。划手们边划,还要边看篙手。当龙舟驶出神山时。篙手将茅草左右晃动三下,鼓头、锣手和划手整齐地将手里的茅草往河抛丢。在抛出手中茅草后,全舟有力地高喊一声:“油阿!”随着呼喊声,鼓头击鼓、锣手也相继鸣锣。于是龙舟箭一般地向前奔驰。龙舟回来,过神山时,照样停鼓息锣,全舟还是默不作声,划手们停下划桨,在鸦雀无声中,还是由舵手发话:“父老兄弟们(指神),你们回家去吧,明年再跟我们去”话毕,篙手向前招手示意,于是全舟人手又整齐用力将龙舟划出神山。龙舟驶出神山,又开始击鼓鸣锣,大家也可以讲话,可以唱歌。

三是对妇女的禁忌。各寨每年的出龙仪式,“坐月婆”不能出来观看,“坐月婆”家里的人均不能上龙舟,更不能划舟。龙舟活动所需的用具,一律不能用“坐月婆”家的,否则就不吉利,不安全。龙舟节的这种忌讳至今仍然存在。

四是龙舟上饮食的禁忌。在龙舟上吃的饭,必须用甄子蒸,蒸饭时不能盖。据说,如盖盖子,龙舟在行进时,就会被迷雾阻挡视线,造成危险。饭蒸好了,只准将甄子抬出,不能移动甄脚,待龙舟回到家后,才准将甄子拿开。据说,动甄脚,龙舟在行动中就不稳当,容易出事。在龙舟上吃饭,不准泡菜汤,如吃饭泡菜汤,就容易翻舟。龙舟上不能带碗筷,只能用手抓。龙舟上的饭,都是糯米,龙舟上的菜,都是煮白片肉。龙舟的人们需要喝水,只能从龙舟上下来用手捧水喝。龙舟上可以吃酒,当客人敬酒时,必须先往龙身上滴几滴,才能喝,喝酒不能过量,须确保安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上这些禁忌有些已逐渐淡化。

(作者系黔东南州台江县文联主席)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