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临河畔“高人”多

——湖北省高跷艺术之乡龙泉镇调查报告

刊发时间:2017-08-31 作者:杨建章

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为弘扬民间文化,抢救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本镇高跷艺术资源,成功创建了湖北省高跷艺术之乡。2017年,龙泉镇决定再上台阶,争创全国的高跷艺术之乡。应镇委、镇政府邀请,本人参与对龙泉高跷艺术的田野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一、高跷流行历史悠久

龙泉镇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东南部的柏临河两岸,是宜昌城区的东大门。镇域面积2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7公顷,辖区16个村(社区),总人口7.2万人。该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以前,就设有龙泉铺。如今的龙泉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镇富民强,环境优美,“稻花香”白酒和“晓曦红”柑橘享有盛名。明确为副县级乡镇。跻身湖北省百强乡镇,位列第十二名。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白酒名镇等称号。2014年,全镇财政收入5.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156元。

龙泉是文明古镇,明弘治九年(1498)《夷陵州志》“邮传”就有龙泉铺的记载。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高跷、狮子、龙灯等民间舞蹈多姿多彩,尤其是踩高跷最有特色。

龙泉的高跷源远流长,专家组深入全镇15个村和1个社区,通过走访民间艺人,观看汇报表演,查阅历史资料,召集村民座谈等多种形式的田野调查,可以肯定,龙泉的高跷流行很早。据青龙、香烟寺、宋家嘴等村80岁以上的高跷艺人讲,清朝时期这里就有踩高跷的活动。民国时期,香烟寺有个叫王仁山的民间艺人,生于1913年,精通花鼓戏、舞狮、踩高跷等多种艺术。常带着高跷班子,到小溪塔、分乡和邻近的远安、当阳等地,踩着高跷唱花鼓戏、玩武艺、玩狮子,给人们送去欢乐。据香烟寺村83岁的高跷艺人谢言宽说,王仁山带了很多徒弟,他就是跟王仁山学的。龙泉的高跷历史,据推算有100多年了。

二、高跷表演形式独特

据了解,高跷表演全国很多地方盛行,但是龙泉的高跷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形式主要有“花鼓舞、花鼓戏、玩狮子、玩武艺”四个方面。

一是高跷花鼓舞。过去,龙泉流行传统舞蹈“跳花鼓子”,民间高跷艺人把跳花鼓子与踩高跷嫁接,创造了龙泉特色的高跷花鼓舞。全镇能表演高跷花鼓舞的达600人以上。高跷花鼓舞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单纯的花鼓舞,踏着花鼓子音乐节拍,踩在高跷上按“8”字图形来回走步,无论人多人少,都可以进行。再一种是利用高跷武艺、高跷花鼓戏“过门”间隙,踩着高跷在场上“穿花”,让武跷有个喘息时机。高跷花鼓舞的代表人物是青龙村52岁的高跷艺人邓远林,表演高跷武艺时,每演完一个武术项目,他就来一段高跷穿花,根据乐队演奏的不同音乐,弯腰弓背,歪脚跛腿,应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演各种丑角形象,观众看了笑得前仰后合。

二是高跷花鼓戏。民国时期,香烟寺高跷艺人王仁山将他会唱的打锣腔声腔花鼓戏融入到龙泉高跷表演中,唱传统剧本与即兴创作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泉高跷花鼓戏,增加了高跷表演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成分,备受老百姓喜爱。龙泉高跷花鼓戏的主要唱本有《夫妻观灯》、《腌腊菜》、《五更》、《十送》、《十二月》等,最有特色的是即兴说唱,其代表人物是青龙村70岁高跷艺人徐发明。1993年,青龙村高跷班子到县城小溪塔拜年贺春,在公安局大院演出时,恰逢公安人员抓了个小偷。徐发明踩在高跷上自编自唱:“有人不愿干农活,只想打牌和赌博,钱输光了就偷摸,监狱里面把牢坐”。上千名观众掌声响起,还有不少人听了演唱受到教育。

三是高跷狮子。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踩高跷唱花鼓戏庆贺翻身解放。将花鼓戏融入高跷艺术的老艺人王仁山,发现踩高跷唱花鼓戏表演时间长,不便于家家到户户落,提出了高跷舞狮的设想,他的徒弟杨刚夫、谢言宽积极大胆的实践,创造了踩在高跷上舞狮的艺术,称之为高跷狮子。这种形式喜庆热烈,表演时间可长可短,适应性强,继而被传承下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龙泉的高跷狮子已定型的有拜四门、金狮理毛、金狮接吻、金狮啸天等艺术。1993年10月,宜昌县政府选调青龙村高跷班子,在第二届柑橘节开幕式上表演高跷舞狮。班主陈光富带50个人、20头“狮子”,在县城小溪塔训练10天,柑橘节开幕式上,20头高跷狮子一起出场,表演“金狮迎宾”,步调一致,动作整齐,气氛热烈,给1万多名国内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四是高跷武艺。龙泉流行的高跷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高跷武艺。多为本地创造,由旦角、丑角表演,高跷艺人俗称“玩武艺”。主要武艺有:单鞭救主、两朵金花、五子登科、八王观阵、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罗汉挺肚、倒挂金钩、美人脱衣、悟空偷桃、观音坐莲、金龙盘柱、仙人站桩、金凤朝阳、美人牵驴等15种。每一个武艺既是一种舞蹈语汇,又是一个民间故事。历代的龙泉高跷艺人,经过长期实践,对传统的高跷武艺进行改良,使其表演更加灵活,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场合。最短的武艺几分钟可以演完,如“悟空偷桃”,取意于《西游记》王母娘娘设蟠桃会,孙悟空翻一跟斗,偷走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受到王母娘娘的惩罚。表演形式:丑、旦二人背靠背站稳,丑右脚前伸,左脚后伸,呈弓箭步,旦用探马式做好配合,二人双手相互扣紧,丑用口令喊第一声“有”!双方作好充分准备,喊第二声“有”!双方运足气力,当喊第三声“有”时,丑用力将旦从背后拉起来,旦翻一跟斗落在丑面前立稳。艺人功夫扎实,动作十分精彩,表演程序简单,故事简洁明了。高跷武艺表演时间最长的是故事“美女牵驴”,又名“美女跑驴”,俗称“黑驴子滚炭”。丑装驴同时也是驴夫,一手拿驴头道具,一手握赶驴鞭子,踩在高跷上学驴叫、学驴跑,把场子打开。旦扮美女把驴捉住,表演制服犟驴武艺,旦仰卧在地上喻为一座桥,丑表演怕过桥的驴子,单脚高跷跳来跳去,找准时机,在“桥”上一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过去。观众看得提心吊胆,全部故事演完要两个多小时。

三、高跷艺术深受欢迎

高跷表演显得活泼喜庆、惊险刺激,龙泉民众不光是爱学高跷艺术,而且爱看高跷表演。在田野调查中,人们回忆说,以前只要过了正月初二,高跷艺人就随着狮子、龙灯、采莲船一起,到各家各户拜年贺春送恭喜。由于高跷表演既有腿脚上的武术功夫,又有嘴皮上的说唱功夫,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有的观众追着一看三四天。

龙泉的高跷有两个兴盛时期。一是50年代庆贺翻身解放。双泉村82岁的高跷艺人高传清回忆,1950年正月,院子河乡有200多户村民,沉浸在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喜庆气氛中,高传清跟着村里的龙灯、狮子、采莲船、高跷、蚌壳、地花鼓共6套班子、计80多人的拜年贺春队伍,浩浩荡荡地给农户拜年贺春,按当地家家到户户落的风俗,这户人家还没演完,那户人家就在放鞭迎接。连续上十天,走到哪里都是鞭炮轰鸣,锣鼓喧天。二是80年代庆贺改革开放。据龙镇社区高跷艺人傅培第说,农村分田到户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百姓身体好,心情也好,高跷又活跃起来,不仅在本地表演,还被邀请到外地表演。80年代中期,傅培第带高跷班子20多人,应邀到鸦鹊岭镇龙潭村表演。约500名观众,聚集在一个仓库门前稻场里,观看本地狮子采莲船表演,傅培第带的高跷班子到了,狮子、采莲船立刻停演让位。傅培第被这场面感动,安排演出《美女牵驴》大故事,演完就是半夜过了,观众看得聚精会神,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开。

龙泉的高跷艺术,不光是农村人喜欢,城里人也喜欢。青龙村党支部书记、高跷艺人邓远清讲,80年代以后,青龙村的高跷班子,连续多年应邀到县城小溪塔拜年贺春,一去就是三五天,各个机关单位干部和家属扶老携幼上街观看。有的还讲礼性,给烟、给喜钱。1995年,青龙村高跷班子,由时任村妇联主任傅高会带队,到小溪塔为全国农村文化工作现场会闭幕式演出,在东湖大道表演高跷舞狮,引来成千上万市民观看,受到全国文联副主席高占祥称赞。

四、高跷传承形式多样

据普查,龙泉镇16个村(社区),都有踩高跷、舞狮、舞龙的民间艺人。镇境内柏临河流域沿线,东南至与黄花镇交界的柏家坪,西南至与宜昌市伍家区接壤的钟家畈,踩高跷盛行,尤以龙镇、青龙、香烟寺、宋家嘴、罗家畈、双泉6个村(社区)最为突出。青龙村90年代初高跷队伍曾达百人以上,其中能在高跷上表演武艺、舞狮的有60多人。龙镇社区傅培第、傅坤第、傅均第是同胞兄弟,三兄弟都是高跷艺人,同在一个高跷班子,经常同台演出,成了龙泉小有名气的“高跷三兄弟”。

在龙泉,无论男女老少,对高跷艺术十分爱好,争相练习,乐当“高人”,使高跷艺术得到传承。田野调查中了解到,镇内高跷传承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自学。好多高跷艺人六七岁时看到成年人踩高跷,就对高跷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模仿练习,哪怕腿脚受伤、牙齿磕掉,还要坚持练习。雷家畈村78岁村民余可敬,就是完全靠小时候在家里自学踩高跷,后通过观看别人表演,学会了高跷舞狮,成了雷家畈村的高跷创始人。

二是跟师。跟师的人大都是在20岁以前,拜本地人或家族人为师。据宋家嘴村82岁高跷艺人辜清云讲,他儿时看到本地郑从良踩高跷舞狮,还站在高跷上说说唱唱演花鼓戏,觉得很好玩,16岁时就拜郑从良为师学踩高跷唱花鼓戏,后来成了高跷大师。青龙村高跷艺人陈性才介绍,他的父亲陈光贵、二爹陈光富都是高跷艺人,他上十岁时先跟父亲学高跷舞狮,14岁时他发现二爹高跷武艺比父亲强,就专拜二爹为师学高跷武艺,成了高跷门第师,现在是龙泉最具实力的高跷教练。

三是培训。培训又有几种方式,首先是“点将”培训。据龙镇社区高跷艺人许永清讲,原龙镇大队8队队长傅德华是高跷艺人,60年代他在队里物色了10个青年,点名要他们学习高跷艺术,傅德华自己当老师,在生产队仓库门前集体培训,还给参训人员记工分。其次是建队培训。罗家畈村高跷艺人刘立成说,文化大革命中,原罗家畈大队以知青点为阵地,成立40人的文艺宣传队,刘立成当宣传队队长,请本地高跷艺人廖本义、谢顺礼两人,住在知青点当师傅,一次培训出5个武跷表演能手。再就是办班培训。如2015年7月,镇政府统一组织,集中110多人在青龙村举办了高跷艺术培训班。与此同时,镇政府安排高跷艺术进课堂,2015年9月,全镇中小学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中首批挑选130余人,利用体育课培训。以后将持续挑选学生培训,确保高跷传承后继有人。至此,龙泉镇农村、机关、学校、大型企业实现了高跷艺术全覆盖。

此次田野调查,共采访登记16个村(社区),3100多人,能踩高跷的有1300多人,其中能表演高跷武艺的有280多人,会高跷舞狮的有180多人。镇里统一为高跷和其他民间艺人登记建档,并为14名高跷重点艺人写有事迹小传。夷陵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夷陵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实地考察,命名13名高跷艺术大师、22名高跷表演能手。镇村两级将对大师和能手给予奖励,更加激发了民众学习高跷艺术的积极性。

五、各级领导重视创建

龙泉镇党委、政府对创建高跷艺术之乡很重视,召开5次专题办公会议,发出两个专门文件,制定创建方案,成立了以中共夷陵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镇委书记李泽刚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彭华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聘请夷陵区政府副区长饶玉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夷陵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彭明吉为顾问,组建由镇委宣传委员何峥领头的创建工作专班,镇文体中心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镇政府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在人员、资金、车辆等各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从6月份起,全镇创建工作按照方案步骤紧锣密鼓地进行。6月16日召开创建湖北省高跷艺术之乡动员大会,参会120多人,镇长彭华作动员报告,要求全镇机关干部、各村(社区)支部书记、宣传文化信息员、镇直各单位负责人,明确任务、制订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创建成功。

全镇动员大会后,各村(社区)召开创建工作布置会,参会的有村“两委”班子成员、网格管理员、宣传文化信息员、中心户、党员代表等,从人员组织、调查方法、文艺汇演、资料整理等方面细致安排。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都上阵指挥协调。

为做好资源普查这项创建艺术之乡的基础工作,龙泉镇创新工作方法,在聘请专家组成田野调查专班的同时,为全镇16个村(居)委会配备宣传文化信息员,专家和信息员一起,分为摄像摄影、登记填表、重点人员采访和现场表演考察四个小组,一起进村入户调查,既提高普查速度,又确保普查质量。跑马岗村党支部书记陈绪军,在普查前一天将所有村干部召集起来,对普查任务进行再分解、再强调,顺利完成全村近300人的普查工作。龙镇社区宣传文化信息员许良凤,第一天普查结束后,连夜将所有普查资料进行分类,找出各种民间文艺的特点,为后期按时完成普查任务打下基础。全社区登记330个民间艺人,表格规范,记录准确。后又被抽调到镇里,帮助建立民间艺人电子文档,累计工作53天毫无怨言。罗家畈村刘克翠、青龙村陈萍、钟家畈村徐红薇、白庙村陈晓娟等信息员相对年轻,电脑操作比较熟练,主动多担担子,确保每天保质保量完成录入任务。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工作专班得力,信息员负责,全镇以高跷为龙头的民间文艺资源普查进展顺利,共拍摄视频资料1500G,图片资料7000余张,收集采录文字资料100余万字。建立了电子资源信息库,整理纸质资料20多本,实现了一篇田野调查报告、一套图片展览、一台汇报演出、一部电视宣传片、一本高跷专题书等“五个一”的工作目标。

2015年10月,经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授予龙泉镇“湖北省高跷艺术之乡”的称号。

2015年12月,龙泉镇提出了创建全国高跷艺术之乡的奋斗目标。镇里投资,重点培训高跷舞龙、舞狮传承人200人,同时培训高跷花鼓戏传承人50人,进一步扩大高跷进校园的范围,开展高跷艺术比赛,使高跷艺术在这里发扬光大。

              (图片提供:王良义、谢少玲)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