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多地补遗三套集成卷本 助力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建设

刊发时间:2017-12-14 作者:吕军

2014年10月24日至31日,我收到了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民间文艺工作者余水等主编的口头文学遗产资料《商城民歌•小调》《商城情歌600首》《商城民歌•长诗叙事部分》《商城大鼓书•书帽子选编》《商城花篮戏•找选齣选编》和信阳市陈有才老师邮寄的四个不同版本《郭丁香》资料。除了刊登在《民间文学》81年第10期的《郭丁香》第一版外,其他8本资料都是当地民间文艺工作者近几年“拾漏”的成果。这些成果填补了至1990年以前商城县、固始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搜集整理的三套集成卷本的漏缺,丰富了口头文学遗产县卷本存量。这次征集的资料,也为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收录二县遗存的珍贵资料作出贡献。

事情的源起

2013年初,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一期数据加工录入8.878亿字的资料接近完成、一级分类等知识加工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际,我对录入数据库的资料作了梳理分析,根据掌握的线索,适时启动了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二期征集资料工作。二期征集资料工作得到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两年来,我与团队同志南下福建、北上黑龙江、西到新疆,利用各种场合、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资料的征集。到目前为止,征集到有效资料3000余册、5亿多字。

2014年10月7日至16日,中国民协组织16名民间文艺家赴维也纳会展中心参加由中国文联主办的“2014奥地利中国民间艺术展”展演活动。我作为中国民协出访团的领队,在展演期间,向艺术家介绍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一期顺利建成和二期筹备征集资料的情况,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和关注。艺术家纷纷表示回国后提供相关资料和线索,为数据库建设尽一份力。10月24日,我收到中国民协会员、河南省商城县民歌研究会副秘书长、叶雕工艺家朱华梅女士邮寄的资料。朱华梅女士在电话里讲,2007年以来,以余水、范明恒、李家玉为代表的商城县老一辈民间文艺工作者,对八十年代商城县民间文学编委会编写的三套集成作了后续“拾遗补缺”工作,自费搜集整理了一批当年三套集成未收集的资料,主编了《商城大鼓书书帽子选编》等5册铅印本。她还说,给数据库提供资料的还有信阳市的陈有才老师。26日,我收到了陈老师邮寄的《郭丁香》。他邮寄的《郭丁香》是五句山歌铅印版,计10000行。后记中写道:“这是中国汉民族民间叙事长诗《郭丁香》的第四个版本。”我即刻打电话给陈老师,询问他是否有前三个版本。31日,陈老师又寄来了《郭丁香》的前三个版本资料并发来了第四版的电子版,提出要正式出版,想请冯骥才主席题写书名《郭丁香》。

商城是民间文化“富矿”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隅,大别山北麓,地处吴楚之地,贯通南北思想,融汇中原和吴楚文化。商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艺术独具地方品格,地方戏、曲艺种类众多。红色艺人王霁初创作的经典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唱响全国,使商城名扬中外。新中国成立后,商城歌舞曾先后多次赴省、9次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在怀仁堂亲切接见了全体演员。1960年,《花伞舞》参加了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荣获银奖。当地一批美术、摄影、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出国展览。

1990年前,商城县民间文学集成委员会搜集整理出版了歌谣、故事、谚语等县卷本,保存了一批民间文学档案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很多民间艺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被遗忘和丢失。在商城,大鼓书和花篮戏等这些民间艺术之花,濒临失传和消亡的窘境。不少传唱大鼓书、花篮戏的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已离开人世。商城人感叹,花篮戏、大鼓书是商城文化的集中表现,尤其是花篮戏中的“二小戏”,可谓是其中的一颗明珠。为此,商城县老一辈民间文艺工作者心急如焚。在2009年,成立了民歌研究会和大鼓书皮影戏研究会,一批热爱本土文化的老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田野,怀着对家乡的炙热感情,对民间文艺的熟知,投入到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这次我收到的,就是他们新近“拾遗补漏”的成果:商城民歌•小调120余首,商城情歌600首,商城叙事歌谣15首、近5000行,商城大鼓书•书帽子97篇、商城花篮戏95篇和4册4个版本的《郭丁香》。

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

信阳市固始县有一种特有的民间曲种称为灶书,又名“丁香戏”,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稀有曲种之一。专家学者评论源于灶书的叙事长诗《郭丁香》,填补了汉族地区没有民间叙事长诗的空白,为汉族文化的研究和中国叙事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范本。河南大学高有鹏教授认为它“是一篇富有中原古典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集中体现了民间文学对传统道德的具体态度,塑造了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格的郭丁香这一妇女形象”。

《郭丁香》很久以前就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相毗邻的地区,以灶书的形式广为流传,又以在信阳固始县流传得比较悠久和集中。1979年7月至1980年年底,固始县民间文化工作者曹家振、彭化厚、李海华(已故)先后在固始县等8个公社30多个生产队,采访了丁少阁、刘玉武、钱五等50多位演唱者,记录了6000多行、40000多字的《郭丁香》原始唱词资料。《民间文学》1981年第10期发表了他们整理的《郭丁香》,共1350句。后该诗在全国民间文学评奖中获得二等奖,并被收入《中国歌谣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3月第1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版)收录了《丁香戏》音乐简介及唱腔选段。在此后的30多年里,固始县的文化工作者一直没有放弃对灶书《郭丁香》抢救搜集。2007年3月,《郭丁香》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在对《郭丁香》资料本又进行了一次整理和校勘,形成了一个“阅读本”,共收入诗句4838行,交付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固始县的文化工作者深入调查,走访《郭丁香》的传唱者、传承者,又搜集和记录了万余行长诗的唱段。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长达6600行的《郭丁香》第三个文本,交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81年起,现任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信阳市作协名誉主席陈有才就关注《郭丁香》,并进行了系统地搜集和整理,邮寄了他整理的《郭丁香》五句山歌版,共计10000行。

灶书《郭丁香》是一部叙事长诗,从1350行诗、当年的搜集整理者作为个人行为,到有组织的全面发掘和抢救,现在已经有了第四个版本10000行。经过30多年当地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叙事长诗《郭丁香》作为汉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叙事长诗得以保护和保存。这次能够将信阳二县民间文艺工作者近几年 “拾漏”的成果,及时、完整、系统地收录到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中来,是一件文化幸事。

(本文作者系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