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传统村落不是取款机,是压在背上的大石头

刊发时间:2018-05-04

一个村子,一旦被评为“传统村落”,开发旅游脱贫致富似乎就指日可待了。但昨日在贵州凯里召开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警告人们,传统村落不是提款机,而是压在这一代人背上的大石头,尚有重重问题需要解决。

在参加研讨会前,冯骥才先生刚刚体验了他神往已久的苗族姊妹节,观看了台江苗族各支系的姊妹节盛装游。他用作家的文学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人们都说幻想比现实美丽,但台江姐妹节是比幻想更美丽的现实。”冯骥才先生坦言,在看盛装游之前,他很怕自己看到的会是一个为旅游而展示的服装秀,令他惊喜的是,他在这样一个政府倡导的活动中,看到的是苗族人尽情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看到的是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他感动,在游行结束后,随着人群缓步离场时,他看到两个五六岁的孩子,穿着民族盛装,骄傲地让游客拍照,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开始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承在人的心里,在人的记忆里,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深刻的精神的传承。”

带着花团锦簇般震撼的感受,来到研讨黔东南传统村落的会议上,冯骥才先生提出对于传统、对于传统村落的冷静思考。他说,我们的民族需要传统,这个转型的时代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的根脉,我们自己民族的精神,我们血液里的DNA,坚决不能变。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大部分没有精英文化,只有民间文化,他们的传统文化又都在村落里。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来说,一旦村落瓦解,文化就会随之消散,这个民族就会消失。由此可见保护传统村落的重大意义。

黔东南苗乡侗寨星罗棋布,目前国家评定的四批4153个传统村落,仅黔东南就有309个,是传统村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研讨会上,冯骥才先生对黔东南的领导们直言:“这309个村子可不是取款机,而是309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你们背上。”传统村落往往较为贫穷,人们生活困难,于是纷纷外出打工,向城镇移民,从而带来村落空巢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旅游虽然可以把村落的文化弘扬出去,为村民带来经济收益,然而一旦按照经济的规律追求利益最大化,过度的旅游便会肢解村落的文化,村落本身反而受到破坏。一个村子被确定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但严峻的现实是:“传统村落公布出来,大家想的不是保护,而是传统村落可以赚钱。官员想把政绩放进传统村落,开发商想把利益放进去,老百姓希望传统村落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所有的利益诉求不解决,传统村落定了也是白定。”

现在有个热词叫“文化扶贫”。人们指望着“传统村落”的光环能让村子脱贫致富,但冯骥才先生给这样的想法浇了一盆冷水:“不能把贫困问题全交给文化。12年前我们开始评非遗,目的是对文化进行抢救。实际上,文化至今仍处于弱势,自身还需要扶危,转过身来就能扶贫吗?怎能指望弱势的文化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支撑?”想要文化扶贫,还需加强对文化自身的扶持和保护,而文化“不能做大做强,只能做精做深,精深的文化才真正有力量”。

“遗产不是今天拿来消费的,而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冯骥才先生把传统村落形容为巨大的石头,是希望政府承担起保护传统村落的责任。其实对于以他为代表的一代有良心的知识分子,这块巨大的石头早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地承担着,因为“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

 

(转自微信公众号:冯骥才工作室)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