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的来历

   刊发时间:2018-11-22  

重阳节,全国性民间传统节日。简称“重阳”,别名“重九、重九节、九月九、九日、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祝寿节、女儿节”等。广泛流行全国汉区,及壮、布依、朝鲜、白、土家、黎、畲、土、毛南等诸多兄弟民族。

“重阳”字义特殊。《易经》定“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民间“以阳爻为九”;古崇仰最大个位数“九”;“九月初九日”月日相重并阳,吉称“重阳”。

据考,重阳源商周“九月庆(祭)”及“火神死亡崇拜、天神互通”等先民信仰。屈原《远游》“集重阳入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微闾”,首次以“重阳”射天象及其相关岁时。战国开重阳登高先河。西汉中原大地全面流行登高、饮酒、食重阳糕、赏菊、插茱萸、放风筝等俗。重阳从此盛传不衰。

重阳登高“趋吉避邪”,始见费长房道人指点弟子恒景“九月九登高避难”故事。登高饮酒,插茱萸等,因而紧系“延年益寿”,充溢“寿老、敬老”内涵。

古时,崇“长寿”为盛事、寿星为“人瑞”,例行报奏朝廷奖赐、表彰。《后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此制继代有袭。清朝规定:“凡寿民寿妇,年登百岁者,由本省督抚题请恩裳,奏旨纥匾、建坊,以昭人瑞。”康、乾二帝四举“千叟宴”,进京赴宴老人最多逾五千。乾隆辛未(1751年)南巡,湖南140岁老人汤云程接驾,随行曾孙须发皆白。帝喜赐二匾:曰“花甲重周”(双花甲,120岁)、“古稀再庆”(140岁)。

重阳节俗甚多,以“敬老、寿老”流布最广。四川彭县纪念上古寿星彭祖,举“彭县寿星节”。广西壮族民间径称“祝寿节”。吉、黑等省朝鲜族承“老人安慰日”传统,今称“老人节”;毛南族过“南瓜节”,煮南瓜、小米饭,先敬瓜神和老人。

1988年,国家正式法定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与“敬老、寿老”古风一脉相承,使之堂堂正正成为全国性“敬老节”。

骚人墨客重视重阳为“吟韵节”。唐代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无不脍炙人口,堪称重阳节的千古绝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守望中国节——中国民协2012年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回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