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愁

   刊发时间:2015-08-14   周润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闭幕后,“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认为,“乡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他同时也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让人们寻得到“乡愁” ,中国将为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建保护性数据库。

保护村落,留住的是中华民族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冯骥才说,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淡雅的。这个通常只在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词,今天出现在政府的官方文件和规定中,让人眼前一亮。

“ ‘乡愁’出现在政府的施政蓝图中,体现了政府对人文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对人们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 ”冯骥才认为,“乡愁”不是简简单单诗意化的语言,它的内涵很深,它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维系,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

冯骥才表示,中国是农耕大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的村落有这么多的文化内涵。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贵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接续不断的极为重要的传承载体。保护传统村落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

“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 ,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 。 ”

要记住“乡愁” ,是因为我们“丢失”太多

冯骥才坦言,“乡愁”这个字眼之所以牵动着人们的心,引发国人的共鸣,就是因为这些年,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村落消失不见了。

他介绍说,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 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让人着急的是,消失的是什么样的村落,我们并不清楚。 ”

“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灰飞烟灭。 ”冯骥才痛心地说,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都消失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乡愁” ?

冯骥才指出:“我不反对城镇化,相反还很赞成,但要有度,不能一味地图快。应该有个文化层面的过度,不能让农村人丢掉原有的文化财富,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精神和情感世界。 ”

为留住“乡愁”,将为传统村落建数据库

令人欣慰的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村落的保护应该成为城镇化的一部分,不能将两者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应该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不能让中国人没有地方寻找“乡愁” ,没有场所寄托“乡愁” 。

2012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

“初步的考虑是在全国选择3000至5000个传统村落,给予命名。目前已有1561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传统村落被命名后,当地政府就要拨专款对其进行保护。 ”冯骥才兴奋地说。

但他也表示,从长远角度考虑,这一千多个传统村落被命名后,还要确定村落的发展规划,同时要避免类似城市的“规划性破坏” ;要考虑村落的历史形象、文化形态和独特性,融入农村的建设中去。

冯骥才透露,为了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让人们更好地记住“乡愁” ,中国将为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建保护性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将委托我来做。 ”他准备请一批摄影家将这些定为国家名录的古村落拍下来,然后进行录音、录像、文字整理,做成数据库。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保护’有‘依据’ 。 ”冯骥才强调说,中国的传统村落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文献,更没有文字的村落史,数据库建成后,将弥补这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