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亚鲁王》——一个古老民族的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

——一个古老民族的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

   刊发时间:2015-07-03   冯骥才

前年初夏,当我听到苗族长篇英雄史诗的发现时,我的脑袋里响着一个疑问:这可能吗?

最初,我和中国民协抢救办对此所知尚不明晰。经那里的学者初步判断,这部史诗的内容为广泛流传于苗族生活地区的始祖亚鲁王的创业史。至今活态地保存在贵阳西南紫云等六县交界的麻山地区,并伴随着原始的“祭祀”仪式。然而,传承歌手年岁较大,其中能较完整地唱诵的年长者已93岁。尤其这一带使用的“西部苗语”相当艰涩,能在第一线进行搜集和调查工作的只有一位年轻的苗族大学毕业生。

“发现”的信息明显有告急和求援的意味,我当即与中国民协罗杨、向云驹二位研究决定派出一个小组,火速奔往贵州。

在贵州麻山地区前沿的调查紧张、艰难又有效。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亚鲁王》的收集与翻译者杨正江。直至今天,能够通晓西部苗语、又能以拼音式苗文笔录并译成汉文的人,只有这位出色的苗族青年。他最早发现麻山地区的《亚鲁王》 ,最先认识到它非凡的价值,并一直在田野里千辛万苦、甚至形影相吊地默默工作着。

史诗《亚鲁王》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史诗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他们世代颂扬的英雄。由于崇拜至深而具有神性的亚鲁王,不是高在天上的神偶,而是一位深谋远虑、英勇豪迈、有情有义又狡黠智慧的活生生的人。为此,千百年来才会与代代苗人息息相通,在东郎的吟唱中有血有肉地活在他们中间。

现在出版的《亚鲁王》只是第一部,凡一万二千行。调查重点为紫云县的六个乡镇,也是《亚鲁王》活态存在的中心地区。紫云县这六个乡镇属于麻山地区,而麻山地区又涉及六个县,另外苗语西部方言区的不少市、县也都有《亚鲁王》的传说。显然还有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尚待去做,其规模与体量尚无法估计。

依我之见, 《格萨尔王传》为藏族史诗, 《江格尔》为蒙古族史诗, 《黑暗传》为汉族史诗,这些民族皆有文字,也有手抄本。而《亚鲁王》为苗族史诗,无文字,无抄本,一切都是由经过拜师仪式的东郎口口相传。由于记忆各异,或传唱中各自的发挥,致使流传“版本”与内容纷繁多样。这也正是口头文学活态存在的特征。我想,当前急迫的工作应是对《亚鲁王》做更彻底和全面的普查与存录,将其原始生态原真地保存下来。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品是《诗经》 ,即民间口头文学集。这表明口头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学的源头。此后,虽然我们的文学史向着文本化与精英化发展,但口头文学在民间仍充满活力,直至今天。然而,谁曾想到与《诗经》前后时代差不太多的一部口头文学《亚鲁王》居然活在田野里而且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文学史呢?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亚鲁王》的一只脚已迈进我们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会因此增添它的分量。

发现《亚鲁王》的意义还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