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先觉者的嚆矢

   刊发时间:2016-01-13   罗杨

世界上有很多事,你不做我不做,会有很多人去做;还有一些事,你不做我不做,就没有人去做了。有些没做的事可能就会成为千古遗憾,有些做了的事就会成为万代功绩。做与不做往往会改变历史或文化的走向。费孝通先生曾说,一个成熟的民族要有文化自觉,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才能珍惜它,爱护它,保护它,发展它。缺少了文化自觉,自己的文化毁在自己的手上,都全然不知。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我们有辽阔的疆域、发展的经济,更在于我们有着一批富有伟大思想、理想信仰、精神动力的先觉者和先行者。不管什么世代,他们都能够超越社会现状、超越普通常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远视角、用未来的眼光进行观察和分析,对社会予以深刻的理解和超前的判断,并促发人们付诸实践,带领人们改变现状。

知识分子不仅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还应具有文化先觉的眼光。知识不仅是学识和力量,更是一种责任和远见。真正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是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常常直接针对现实问题,不仅能解释过去,还能分析现实和谋划未来。他们用炽热的信念默默坚守,用饱满的精神不停前行。13年前,当全球化的飓风把我们的民间文化吹得濒临“灰飞烟灭”之时,当民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似乎走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之际,以冯骥才为首的一批民间文艺工作者来到后沟村,在这里开辟出一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抢救之路,以自己的行动向社会发出了一支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嚆矢,并得到社会响应,使后沟村成为开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始发地。从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前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中华大地蔓延。广大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以后沟为原点,不断延伸着抢救工程的半径,扩大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空。当愈来愈多的人因为“文化自觉”聚集在这片天空下,我们愈会想起那些具有“文化先觉”的人,当所有人都涌向热闹都市的时候,他们没有在大拆大建的热情中丧失理性的思考,没有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忘记中国传统文化的原乡,没有在创新中抹杀古老文明的珍贵,没有因为想“顾此”就迫不及待地“失彼”,他们的文化信仰不仅没有因为社会时空的变化而改变,反而因此迸发出直接的推动事物发展的正能量。他们果断地采取了行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前,在中国加入该公约之前,就提早做了应该做的事,尽到了应该尽的责任。在以冯骥才为首的这批知识分子身上,让人看到了传统文人所秉持的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与担当。

既能在思维领域认识世界,又能在实践层面改造世界;既有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宽广视野,又具有从原点起步的从容,是我们这个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可贵品德。文化先觉是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知识分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具有先觉的预见性,就在于他们能够基于对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事物提出具有超前性的判断。而比先觉更可贵的是先行,常常是能够想到的人有很多,善于表达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愿意把想法化作行动、能够善始善终的人,才是真正让人敬仰和铭记的。任何时代都不缺少思维敏捷的“聪明人”,不缺少心眼明亮的“智者”,也不缺少慷慨激昂的“演说家”,缺少的是知行合一、真诚执着的先觉者。先觉者不能只是好高骛远的口吐莲花,也不能成为闭门空想的无本之木,而必须让思想的浪花汇聚成奔腾向前的洪流,必须让自我能够超越“小我”的利益得失,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和文化良心真正做些什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远胜过只停留在脑海里的“智力游戏”、只出现在纸面上的“理论分析”、只热闹在媒体上的“号召宣传”。这是知识分子的真、善与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一种觉悟和情怀的“美”,它同时还意味责任和作为的“真”,只有实现了二者的平衡,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知识分子的“善”。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是由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明哲保身求太平”的知识分子所推动的,真正创造历史的是那些能够超越“恺撒之事归恺撒,上帝之事归上帝”的置身事外,积极投身到改造现实社会中去管“恺撒”的事的先觉者。13年前,这些知识界精英走进这个深藏在黄土高原深处的后沟村进行田野考察,挽救这些以我们几乎快追不上的速度在消亡的民间文化。因为文化先觉,他们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这些民间文化的美好的价值,也更能看得清这些民间文化的危难的处境;因为文化先觉,他们比一般人更能知道这场抢救行动的刻不容缓,也更能知道这场抢救行动的艰难复杂。但他们没有坐在那里长吁短叹,也没有仅仅是“口诛笔伐”那样简单,而是以满腔的热血、坚定的脚步率先走上了这条“呼吁、论证、发起、推动”保护传统文化的路,通过这次行动,他们写出了“盘清文化家底”的全国性田野普查工作手册,争取到了公众的理解与呼应,唤起了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促成了国家文化方略的制定。来自先觉的“痛苦”和“压力”变成了促成他们先行的理由和动力。13年后,当我们一同注视他们风雨兼程的来路,我们发现这些文化先觉者们的文化成果,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明史诗般的历史存照。

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不仅是他们的渊薮,也是他们先觉、先行的基因。冰心老人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发问:“前几年,不少领导人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其后,又有人加了一句:无兵不安。这些话都对,概括得也非常准确。可惜尚缺一个重要方面——无士怎么样呢?”她最后的结论是“无士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需要这种“士”的存在做引擎,更需要这种“士”的精神做火种。我想,不管在哪一个年代,“士”的精神对己就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进精神,对世界就是一种抱道救世、身体力行的担当精神。这种精进精神和担当精神是一种道德的情操,是一种大爱的精神,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是一种精神的境界,这种精神的境界,必定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循着文化先觉者的脚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这13年间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活动: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剪纸集成、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一项又一项的抢救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展开,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行列,很多工作不只在全国是首创,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示范的意义,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管理者、研究者、传承实践者和我们站在了一起,很多志愿者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为古村落保护贡献自己的时间和智慧,不求回报并且甘之如饴。我想,这就是“文化自觉”的能量,它无处不在、生生不息;这就是“文化先觉”的果实,它落地生根、源源不断。文化先觉者们应该会对此感到欣慰吧,在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这条充满艰苦的长路上,他们“不离不弃,莫失莫忘”的火种,终于引来了更多“不离不弃,莫失莫忘”的人们;尽管他们筚路蓝缕、默默无闻,但是他们放射出的文明的信号,却为无数后来者提供了前行的线索。

我们要感谢那些文化的先觉者不断为我们推开一扇扇门,带领更多的人走进未知的世界,帮助更多的人学会了仰望星空,帮助更多的人明确了现实职责。先觉者往往是辛苦的,是势单力薄的,是缺乏支持的;先觉者也一直是乐观的,是一呼百应的,是不屈不挠的。我们敬仰这些先觉者,珍惜这些先觉者,并且期待更多的先觉者。我想,当我们与当年的先觉者们一起重回后沟,其意义不在于“旧梦重温”,而是带着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新的梦想,站在振兴民族民间文化的新高度再次出发,踏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征程。

文化先觉者们精神之薪火不懈传递,这是民间文艺工作者坚守和奉献的精神食粮,也是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