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在粤东调研客家围屋

   刊发时间:2019-01-02   作者:潘鲁生

岁末年初,2018年12月31日至2019年1月1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赴粤东调研客家围屋保护与发展情况。调研选取鹤湖新居、茂盛世居、大万世居、丰田世居等典型客家村落,就客家民居的建筑结构、空间布局、民俗文化等进行调研。

 

调研第一站来到鹤湖新居。鹤湖新居位于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居民小组,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现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鹤湖新居为广东梅州兴宁客家人罗瑞凤兴建,历经罗家三代人数十年的努力而建成,围屋内有300多间居室,最多可容纳一千余人。鹤湖新居集生产、生活、防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龙岗罗氏家族曾在此聚族而居近200年。鹤湖新居总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围屋(不含月池、禾坪)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被誉为“客家建筑的活化石”、“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它集中广东各地客家围屋精华,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原为依山面水,地势前低后高,取“步步高升”之意。围墙内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筑群由内外两围相套而成,外围平面前宽后窄,呈银锭状。内外围各有四角楼一望楼,倒座东北面三开门,中心为府第式三堂两横,前有禾坪、月池。屋宇、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错落有致,天街复,像座迷宫,易守难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客家民俗博物馆内收藏编辑馆内收藏各类客家家具、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及族谱等文物400余件。基本陈列《客家生活起居室陈列》、《客家劳动工具展示》、《客家民俗风情展》等,较为生动地展示了客家先民劳动、饮食、婚嫁等诸多生产、生活场景,对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源流、客家宗族制社会结构、宗法观念和家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离开鹤湖新居,潘鲁生一行来到茂盛村委。从茂盛村委,穿过一条马路,便到了村里的老屋,也就是曾经的老村——茂盛世居。据何氏族谱记载,200余年前,何氏维松、维柏两兄弟从原籍梅州兴宁县永和乡炉铺岭村来到横岗创业,清道光年间始建茂盛大屋。他们从蓄豆芽、磨豆腐、买烧酒肩挑小生意做起,继而开货栈、建酒坊,养猪屠宰综合经营,在横岗圩创办“茂盛”商号,经过多年拼搏,终成横岗大富之一。茂盛大屋从动工到落成历时十三载,何氏兄弟聘请有名“神行”(当时的土建工程师)组织数十名能工巧匠施工落成。茂盛世居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构造大气,围屋四角碉楼造型一致,飞檐造势,屋脊共有八支叉戟直指天空,气象威严。正门以进,前后两院,左右四进;四周围屋向中心反照,一簇簇拥着中央的氏族大祠堂,体现出家族的团结和宗法的森严。围屋外门除正大门外,左右各有侧门一道,有所谓“开了门有百家,闭了门是一家”之称。茂盛世居建筑格调中混有欧式风格构件和单元,不同于其他客家民居建筑的纯粹,这反而别具特色。这是地处沿海接受海洋文化影响的痕迹,也体现了客家人善于包容接纳不同文化的品性。茂盛世居集客家、广府和欧式建筑风格于一体,对研究岭南民居发展史以及客家、广府和中西文化的交融有重要价值。


之后,调研了全国最大的方形客家围之一——大万世居。据了解,大万世居是曾姓客人的祖先曾端义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创建的,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围屋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大万路33号坪环社区西南的客家村,为大型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大万世居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和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祠堂格局为三进二天井二厢廊,三进分上、中、下厅,中厅是当年曾氏族长和元老们开会议事的地方。祠堂后隔一天街,“魁星楼”设在旁边,这是围屋的最高点,称为“魁星点斗”。天街布局为纵六横三,间有小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街巷地面全用灰沙或鹅卵石铺砌。围屋的排水系统极富科学性。各天井有地沟,与天街排水沟相通,排水沟有涵管,与围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闸,排水极为方便。令人欣喜的是在巷尾拐角处设立的“坪山城市书房”,将浓厚的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融合的别具风情,是坪山区政府对历史文物的活化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文物保护+文化服务/文创空间”保护模式得以推广。


距离大万世居两公里的丰田世居,在2 0 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建议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资料显示,清嘉庆年间(1799年),坑梓黄氏家族第六代于家族鼎盛时期在坪山猪牯岭购地修建了丰田世居,以“四扇三间”为基本建筑单位,形成“三堂两横四角楼”为核心的家居结构,占地面积约1640平方米。 前围辟一正门、二侧门。正门为三间牌楼式,门额上方有清嘉庆四年立的“丰田世居”匾额后围原有望楼,望楼后又加建一围墙,防范严密,在客家围中较为罕见。各穿枋出头雕夔龙首,檩下穿枋及檐板雕刻均彩画贴金,富丽堂皇。


在调研中,潘鲁生提出,在深圳这样一座经济持续发展的城市,保护好历史建筑,留下城市记忆,具有重要意义。鹤湖新居等客家围屋要在活态保护上成为典型,设立博物馆,打造品牌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实现活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从实地走访情况看,不少客家围屋的保护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损毁严重、缺乏修缮的情况。如丰田世居,从外面看气势宏伟,走进里面却是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围屋内除了外墙和黄氏宗祠目前还保存完好外,其他墙体坍塌严重。还有不少客家围屋被当作出租屋,卫生、消防缺乏治理,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围屋在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后,业主外迁,人去屋空,围屋作为族人居住空间的功能和意义消失殆尽,并存在展示陈设与原始样貌大相径庭的现象。因此,传统民居如何适应新生代、民居建筑如何与当代生活相契合、传统的民居文化、营建工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都是围屋修缮、保护、传承与活化的具体课题。传统围屋,聚族而居,互助互敬,包含内在文化,当代保护和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在更深层次上去认识和传承内在的情感纽带、工艺智慧和审美旨趣。整体上看,观照现实的生活与传承深远的文化,保护有形的建筑与存续无形的文化记忆,对于粤东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