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的意味

   刊发时间:2015-07-09  

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烟台开发区初旺村的演出现场,那些坐在台下聚精会神观看演出的渔民令人动容。这些朴素的渔民,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一场来自远方的演出会在自家门前上演。看着他们一张张陶醉的面孔,在那一刻,艺术的成色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艺术以这种方式走进了这个偏远的村落,给这些最基层的人送来了欢乐。

也是在烟台开发区,中国民协副主席叶舒宪在“中国渔灯节文化之乡”专家评审会上说,在没有罗盘的年代,渔民在大海里一定是依靠观看天象来判断方向的,没有什么会比人的最原初的生存方式更令人激动的了。这是一种敬畏。对未知的事物,对遥远的不可及的事物,始终保持一种虔敬。想到茫茫大海,想到这个百舸争流的时代,“渔灯”具有了别样的隐喻意味。渔民在最原初的生活里,需要渔灯,并且把渔灯作为一种信仰坚持下来。烟台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作为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在改革开放开发建设过程中,何尝不需要文化的“渔灯” ?也许,这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不迷失方向,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的一个重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笔者认为“中国渔灯节文化之乡”的创建,对于烟台开发区这样的国家级开发区来说,不仅仅是一张城市名片,更应该成为一种内质。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内质将会越来越呈现出光芒,不是耀眼的光芒,而是那种不管遭遇什么样的磨难,终将烛照并且引领那些行路者的光芒。也许,这正是文化的力量。

一座城市,如何对待自己的民俗文化,这关涉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情怀与眼界境界。文化传承,理应成为一件自觉的事情。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以及我们将要成为后人的怎样的传统,这是一个不该被忽略被遮蔽的问题。这是“渔灯”之于我们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