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刊发时间:2015-07-09   张德玉

9月14日,由中国民协、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包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4 “赛乌素黄金杯”全国二人台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联合旗落幕。

大赛分团体和个人两种形式,预赛期间,各参赛团体和个人深入达茂旗各镇村,人们在体察这种民间艺术的生动、鲜活、厚重的同时,还体会出民间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放松与快乐,既完成了比赛,又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中国民协送文化下乡的新举措。同时,这次大赛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大赛引发的思考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如何保护与发展

“二人台”是民间艺术,作为地区戏曲剧种的二人台,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前景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要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二人台”艺术,使“二人台”走出去,不仅靠继承,还要有创新发展。在表演比赛中,人们看到,台上的表演者没有过去二人台男主角用一块白毛巾裹头的情形,台上所有表演者的服装都是有特色的新款式。此次大赛除了二人台唱词演出,还有插科打诨的笑料与包袱,动作语言的搞怪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二人台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大众艺术,它短小精悍、简单直白,能够随意灵活地表现生活,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一些顺口溜至今广为流传,如“二人台真红火,句句唱在咱心窝窝” 。如今,在内蒙古大草原上,随处都能够感受到人们对二人台的热爱。作为鲜活的民俗文化,令人看不厌的二人台,如今同样面临着时代考验。专业团体面临着剧本老化、新人匮乏、低龄观众流失的困境。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二人台自身路子的走向则是不可忽视的内因。“土生土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 ,“二人台”从它诞生起,就是扎根于泥土的草根文化,反映最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是其活力所在。

大赛引发的思考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内蒙古不是“二人台”的发源地,为什么“二人台”却特别流行,而且在全国形成很大影响?

笔者了解到,在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旗县一级的二人台歌舞剧团大部分被撤销,如今晋、冀、陕、内蒙古四省区只保留着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一家省级专业团体,晋、陕、冀三省基本没有专业的“二人台”剧团,也没有培养“二人台”人才的专业学校。内蒙古保留的少数地级县级专业团体则面临着剧本老化、新人匮乏的困境,这些团体虽然经常下乡演出,观众基本上是广大农牧民,由于收入十分有限,缺乏资金进行提升改造,也已经徘徊在生死边缘。在专业队伍萎缩的同时,“二人台”在民间悄悄兴起。近年来,在山西、内蒙古等四省区活跃着上百支以家庭为单位的“二人台”民间小班,每到农闲时,这些业余表演者便聚集亲朋好友同唱“二人台” ,吹拉弹唱,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还有不少民间艺人或家庭班子成为“二人台”的民间“专业演员” ,常外出“巡演” ,多者一年在外演出达数百场。街头的茶座、酒吧是他们出没的地方,多年活跃在“二人台”舞台上。

此次大赛大部分参赛者来自民间,属于“民间业余”演唱者,他们之间大部分不是以演出为生;还有一部分属于专业团体,是国家支持培养的人才,演出剧目以创新经典剧目为主。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凝聚着蒙汉两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二人台”艺术,在此次大赛评分上陷入了雅俗之间两难的尴尬:一方面,一些专业团体具备专业的艺术形式的“二人台”表演,在艺术表演上相当出色;另一方面,在村村落落等一些群众文化场所表演的“二人台”在通俗表演上很出色。

笔者认为,“二人台”首先是俗文化,只有俗中出雅,才能雅俗共赏。评奖不是目的,只有通过活动,带动“二人台”在民间的大发展、大繁荣才是这次大赛要达到的目的。要注重“二人台”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非遗”在民间的保护、传承,使“二人台”这一蒙汉人民共同培养起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得到发扬,使广大群众积极地参与,彰显民间文化的魅力,无论是金奖还是银奖,比赛的规格和评比的结果都再一次说明“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我们相信,只要举措得当,二人台这支民间艺术的花朵就一定会散发出更加诱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