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中国窑洞文化遗产 田野考察研讨”活动在陕西举办

   刊发时间:2015-07-27   张德玉

7月12日至17日,由中国民协、陕西省文联主办,陕西省民协、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承办的“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研讨”活动在陕西举办。考察者深入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对陕北窑洞文化进行全面的考察。

此次活动由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带队,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王勇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研究所教授党安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杨利慧,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 《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白旭旻,中国民协办公室副主任孔宏图,陕西省民协副秘书长刘丽玲,浙江省民协秘书长郑蓉等国内专家学者及民俗文化研究者一行20余人,先后考察了榆林神木县高家堡古镇、石峁村石峁遗址,巴拉素镇尤家峁尤忠亮束条拱屋顶柳把庵;佳县木头峪村乡木头峪村;临县碛口窑洞、李家山窑洞村落、西湾村窑洞村落和院落;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常氏庄园、桥河岔乡刘家峁村姜氏庄园、杨家沟镇杨家沟村窑洞村落;绥德县满堂川镇的郭家沟村;永寿县地窑等。考察人员就当地窑洞民居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与各级保护单位及民众就窑洞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走访和交流。

7月18日,“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黄道峻,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王勇超出席了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的60余名文化研究专家围绕窑洞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窑洞,是远古时期人类居住的建筑形式,陕北窑洞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近年来,随着乡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窑洞这一古老民居场所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各地窑洞空置、损毁现象严重,亟待得到保护。

研讨会专题发言由陕西省民协名誉主席傅功振主持。研讨会上,专家们就黄土高原自然景观与窑洞文化遗产保护、窑洞建筑与工匠技艺传承、窑洞文化旅游与村民权益保护、陕北窑洞文化个案研究、窑洞文化风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窑洞与陕北民俗等议题展开广泛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发掘窑洞文化遗产内涵,为促进窑洞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献计献策。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窑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样本,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凝结乡愁、寄托希望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前,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急剧转型期,保护窑洞民居,就是保护历史,保护黄土文化的根脉。保护、开发、利用好窑洞文化遗产,不仅能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唤起社会对古老文化资源的记忆,让古老的窑洞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文化根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