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刊发时间:2015-07-09   万建中

在传统社会里,民间教育往往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实施的,教育过程也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播过程。寓教于乐是民间文学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讲述者的魅力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是两种人。一种是远游者,他们从远方归来,他们见多识广,比当地其他人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阅历,在崭新的生活道路上行进又不深陷其间。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大多来自从遥远地方归来的商人和商船上的水手;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大量关于远国异人的描绘, 《禹贡》 、 《山海经》等都是有关殊方绝域、远国异人的故事。远游者的讲述魅力在于他们和另一空间的联系和有关的知识。人们总想知道外面的世界,远游者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那是神秘的、异质的、充满悬念的、可以引发人们不断追问的生活空间。于是,从此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崭新的空间上的联系、比较和向往。

一种是当地德高望重者,他们是一群了解本地掌故传说的人。他们同样见多识广,比当地其他人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阅历,在传统的生活道路上行进又在延续传统。他们是深深了解时间的人,是当地历史记忆的代表和讲述者,其行为是在积极延续当地的口头传统,其故事和知识来自于对历史和传统的掌握。讲述的魅力在于将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通过聆听故事,人们知道了现在的生活是对过去的延续,更加理解当下生活的意义和合理性。

两种故事讲述人“代表着人们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联系的维持与拓展” 。因此,这种讲述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知识、道德及宗教信息的传输,而且让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在代际之间得到不断传承,使当地人从故事中获得生活时空坐标上的恰当认定。

传统道德教育的功能

民众运用民间文学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这对于中国民族品格的形成,有着良好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道德思想,相当一部分存在于民间文学之中,并借助民间文学得以传播。在民间,传统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得以实施的。

道德力量的释放往往是在故事的讲述中完成的,讲述者和听众共同营造了神秘的训诫和警示的氛围。“故事中的事件被看作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与他们分离的或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善和恶的潜能,因此每个角色体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的某一部分。 ”故事戏剧性地表现了这些部分,用形象来提醒人们:应该如何行为举止,可能在哪里误入歧途。故事讲述完后,在场的人会有一番交流和讨论,这种讲述空间、故事和故事之后的讨论都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到道德的生命意义,从而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民间文学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更为明显。儿歌、童谣、童话等迎合了儿童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在相互传唱或传说过程中,儿童们自然而然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童话中往往出现魔物母题,如何使用魔物,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心,也是两种道德观念交锋的焦点。魔物实际上是诱使矛盾对立的双方充分表现各自品格和品性的道具。在使用魔物的过程中,善和恶、无私与自私、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相互对照和衬托,前者建设力的高扬和后者破坏力的放纵泾渭分明。这是借用神灵的手笔摹写人世间的善良、憎恶及贪婪。

历史教育的工具

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主要是靠口头文学来记忆和记载的。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口头文学还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当地的历史传统主要通过口述得以延续,民间文学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唯一媒介。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在今天我们的眼里看来,不过是一种艺术作品。但是,在人类的初期或现在的野蛮人和文化国里的下层民众(后者例如我国的大部分的农民) ,它差不多是他们立身处世一切行为所取则的经典!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在文化未开或半开的民众当中,民间文学所尽的社会教育的功能,说来是使人惊异的。 ”即便在民众基本上具有书写能力和普遍使用文字的地区,民间口头文学同样是历史的承载者,历史同样需要借助民间文学获得记忆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