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坛》召开在京编委会

   刊发时间:2015-07-09   张礼敏

1月14日, 《民间文化论坛》 (以下简称《论坛》 )编辑部邀请在京编委召开研讨会,重点讨论了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刊物的学术定位问题。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出席会议并讲话,对《论坛》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论坛》主编安德明、副主编冯莉,及刘锡诚、陶立璠、叶舒宪等十余位编委参加会议。

2014年,在编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 《论坛》进一步加强了学术性、先进性、思辨性,尤其是“前沿话题”栏目的设置,其中一些问题的研讨已经与国际学术界同步,为学界讨论新理论、新方法提供了“试验田” ,充分显现出“论坛”的特性。

刘锡诚指出,并非社会热点就是“前沿” ,也并非少数人关怀的问题就是“前沿” ,“需要进一步判断哪些是前沿话题” 。叶舒宪认为,新材料的发现,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都可以带来学术前沿,老问题也可以用前沿的方法去探讨。民俗学是带有时代特点和时政特点的学科,但社会热点与学术前沿存在文化转化的问题,其中既有关联又有区隔。学术前沿话题应该坚定自身学科定位,在学科积累上做到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拓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理论探索和有益指导,才能使我们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与会编委认为,结合《论坛》的学术传统、优势特色和当前形势, 《论坛》应重点建设和巩固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阵地。刘锡诚认为,强调这个学科的重要性还是必要的,“我们在民间文学里还有很多课题没有研究。这里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 ”他的意见得到编委的广泛认同。叶涛指出,学界已经把民间文学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上进行研究,同时我们又缺少对个案的深挖和对多样可能性的讨论。编委吕微也表示,研究民间文学的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不是原来纯粹的文本分析,有很多角度在研究民间文学,这是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编委会还建议, 《论坛》的栏目设置应加强计划性,掌握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学者的研究领域和最新成果,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和探讨,从而保证话题预设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