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浮云遮望眼 使命双肩气自华 ——《民间文化论坛》创刊30周年工作汇报

   刊发时间:2015-06-18   刘德伟

《民间文化论坛》的简要回顾

《民间文化论坛》的前身是《民间文学论坛》 (以下简称《论坛》 ) ,是在周扬、钟敬文、贾芝等老一代民间文艺家的倡导和主持下于1982年5月创刊的,是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的民间文艺学的学术期刊。

创刊30年来, 《论坛》在引领学术思潮、推进学术研究、培育学术新人、催生学术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刊载了一大批思想性、学术性俱佳的民间文艺论文,记录了民间文艺界的重要学术活动信息,团结了一批民间文艺领域研究专家,推动了民间文艺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今天,中国民协和《论坛》编辑部隆重纪念《论坛》创刊30周年,有着重要意义。

30年三个发展阶段的总结

《论坛》 30年大致分3个阶段。一是精耕细作的18年(1982 - 1999) ,二是努力探索的8年(2001 - 2004 - 2007) ,三是改革发展的4年(2008 - 2012) 。

一、精耕细作的18年

1982年5月, 《民间文学论坛》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它的发刊,是思想解放运动在民间文学学术领域里一个标志性的重要成果。应该说,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论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兼及与民间文学相关的民间艺术和民俗事象,推动了我国民间文学理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努力体现办刊宗旨,全面推动我国民间文学的理论学术研究,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民间文艺学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创建、运用和引进一些新的、适宜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如田野调查与参与观察、比较研究、接受美学、原型理论、整体研究、历史诗学、系统论、类型学说等) ,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大大推动了我国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工作。

第二,通过召开学术会议(如1985年5月在南通召开的“田野作业与研究方法座谈会” 、 1986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青年民间文学理论座谈会” 、同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青年理论工作者“方法论的思考与探索” ) 、座谈会、培训班,开展学术讨论(如1985年“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间文学特征问题的讨论” 、 1987年5月在湘西召开的“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学座谈会” 、 1988年3月召开的全国民间文学基本理论学术研讨会、 1989年召开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笔谈”等) ,以及创办函授大学等多种方法,培养青年民间文学学术研究队伍。

第三,举办“银河奖”评选活动,评选出刊物上发表的优秀理论文章,做到有所提倡,有所鼓励,有所引导。第一届“银河奖”经过一年的准备,于1986年初揭晓。杨堃《论神话的起源与发展》 、乌丙安《论中国风物传说圈》 、林河与杨进飞《马王堆汉墓飞衣帛画与楚辞神话南方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等3篇论文获一等奖;袁珂《古代神话的发展及其流传演变》 、张振犁《中国古典神话流变初议》 、龙海清《槃瓠神话的始作者》等9篇论文获二等奖;潜明兹《神话与创世史诗小议》 、涂石与涂元济《从神话看“九”字的原始意义》等23篇论文获三等奖。

第二届“银河奖”于1989年9月在大连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揭晓并颁奖。刘尧汉《论中华葫芦文化》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原型结构与象征思维》 、马昌仪《文化英雄论析——印第安神话的兽人时代》等16篇论文和调查报告获奖。这次评奖按得票多少排列,不分等次。

经过两届“银河奖”的评选,评选出了20世纪80年代在刊物上发表的优秀民间文学论文和调查报告,这些论文不仅代表了《论坛》的学术水平,也能够代表中国民间文学界在那个时代的理论水平。

二、努力探索的8年

从2000年开始,伴随着报刊改革的步伐, 《论坛》也经历了一些动荡和起伏,包括推出旅游版、产业版等尝试,但是学术研究一直是《论坛》的主旨和主线。2004年6月在学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 《论坛》恢复学术版,并以抢救、整理、研究中国民间文化为宗旨,其内容以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为主,兼及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3年多时间里,编辑部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措施,在作者队伍建设、刊物的学术规范性、刊物的前沿性、强调田野调查并关注民间文化基本理论、海峡两岸及对外的学术交流、对“学术新秀”研究成果的重视等六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保证了《论坛》的学术方向,为论坛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改革发展的4年

因为多种原因,刊物于2008年休刊一年,经历了艰难的调整、整顿时期。2008年末,在刘锡成先生等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呼吁下,在协会分党组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论坛》复刊。复刊后的《论坛》所涉猎的学术视野和领域更加广阔,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化学和民俗学仍然是我们的三大学术支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间文艺的抢救与保护研究、民间文艺继承与弘扬的理论和实践、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等等内容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学术对象。

复刊近5年来, 《论坛》重新起步,在恢复中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必须充分依靠中国民协的资源优势,仰仗老一代民间文艺家的经验和阅历,努力使论坛站在较高的学术平台上。我们采取了聘请特约主编、特约编委、特约栏目主编的做法,聘请刘锡诚、陶立璠等老先生为特约主编,为论坛把关,同时正在和民间文艺学的重要学科带头人商洽,请他们做论坛的特约栏目主编,努力使论坛成为民间文艺学术研究的引领者。

第二,杂志的内容与时代发展密切结合,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紧密相关;特别注意推出在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抢救和保护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比如,对苗族史诗《亚鲁王》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推介等。

第三,努力推动地方地域民间文艺研究发展。比如, 2009年参与主办了中原神话研究(盘古文化论坛) ,并开辟专栏连续多期刊登相关论文。

第四,努力做到坚持学术性第一,坚持论文的原创性,努力扩大作者队伍,丰富稿源。2008年以来, 《论坛》积

极关注、参加和报道民间文艺界的有关学术活动,并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开展交流活动。论坛编辑相继参加了在北京、南京、济南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高端学术研讨活动,并与协会各部门密切合作,征集到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丰富了稿件来源。

今后工作的规划和设想

基于目前国内民间文学理论期刊已经凤毛麟角的现实, 《论坛》的目标是:突出特色,填补空白,占领学术制高点。其定位是以民间文学理论为主,民间艺术和民俗学理论为辅的高端学术性期刊。

从2013年第一期开始,我们将采用新的版块设置和栏目结构,拟设栏目包括: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学研究(含史诗、神话等专题) 、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探究、古村落研究、唐卡探微、民间手工艺传承与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研究、传统节日研究、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民间文艺学术动态与交流、青年学者之窗,以及增设学术著作评论和学术文摘栏目,增加学术信息含量,使论坛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给社会。

实行特约专栏主持人制,聘请本专业的顶级学者担任。恢复民间文艺论文“银河奖”的评选,扩大刊物的影响力。重新出版和制作刊物30年电子版合订本、纸质合订本。将《论坛》 30年内容纳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扎实推进《论坛》杂志社制度建设、人才建设、作者队伍建设、发行体系建设等。

以上是对论坛30年作的简要回顾总结,以及对今后工作提出的初步设想。在分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让《论坛》浴火重生,凤鸣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