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盐水沟东侧,在维吾尔语中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之意,这座巍峨的古军事建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犹存,是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克孜尔尕哈峰燧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意义

这座巍峨的古军事建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犹存,是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措施

新疆文物管理部门近日开始对丝绸之路最古老的军事报警设施——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烽燧实施保护工程。此次保护工程主要是在烽燧遗址建立工作站,具体包括围墙200米、警卫室、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周围的绿化和供水系统等,总投资45万元。

近年来,随着南疆气候日渐湿润和游客的增多,克孜尔尕哈烽燧周围的坠落物越来越多,在烽燧西部形成了一个一米多高的小土台。

烽起烟,燧起火。狼烟与烽燧紧密联系在一起,烽燧上招展的不一定是本国国旗,但传递的信号却是一样的,只要烟火被点起,一场战争的幕布就拉开了。

历史烽燧

这个烽燧为汉代所建,为新疆境内保持最好的古代烽燧。烽燧高约16米,上下齐宽,在顶部有部分木头裸露于外面,从构造上看有树枝,木楔和夹杂的沙土。两千年前的东西,到今天依然可以看见当时仅靠双手劳作的人们的手艺是如此地精湛。

它巍然耸立在这里,不说一句话,不给任何人任何东西,它已经老了,只让你看它几眼就行了。这样多好哈。谁也别想再掌握它,站在它的上面。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烽燧离库车县城不远,在城北12公里处的库车河边,烽燧的四周是一片比较平坦的黄土地,高约16米的烽燧便显得特别突出。烽燧底部是一个长方形,东西底长6米,南北底宽4米,自下而上逐渐收缩,主体由黄土夯筑,每层黄土厚约15米,上部以胡杨等木柱为骨架,黄土与木柱间隙1米,顶部以土坯垒砌。因为烽燧所处地是一个风口,烽燧南面已被风吹出凹槽,远远望去克孜尔尕哈烽燧就像两个并肩站立的哨兵。孤独地矗立于黄土蓝天间。烽燧背倚却勒塔格山,面朝库车绿洲,深居盐水沟谷,远远望去,几乎被高低起伏的黄色、红色的沟壑埋没,但及至穿越戈壁黄沙抵达它近处的小片平地时,才赫然望见这座千年的古老军垒。

相关传说

在维语中,“克孜尔”是“姑娘”的意思,尕哈是“居所”的意思。克孜尔尕哈就是姑娘居住的地方。导游告诉我,维族中流行的民间传说:古时候,龟兹国的一位公主长到16岁的时候,和一个穷人家的小伙子相爱了。然而,贵族人的头与穷人家的头是不一样的。(古龟兹国为了阶级等级之分,从小就要把贵族人家新生儿的头枷扁)等级观念使他们不能成亲。于是小伙子乔装成一个巫师,为国王算卦时说他的宝贝女儿要被蝎子毒死,必须住在最高的地方,国王就把女儿送到了烽燧之上,小伙子就时常攀上烽燧和自己心爱的人相会,后来被国王发现了,用乱石把小伙子活活砸死在烽燧之下,公主悲痛欲绝,最后在烽燧之上绝食殉情。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官网资源版权为中国民协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未经许可擅自保存、传播以做他用。         技术支持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