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中国藏族情歌之乡

刊发时间:2014-08-01 作者:索南多杰

祁连县素有“中国最美丽的六大草原之一” 、“天境祁连” 、“中国的乌拉尔” 、“牧区江南”之美称,还有近年来在广大游客中流传的“东方小瑞士”的口碑。可以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域风貌,让祁连这个昔日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更加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多年来,青海省文联、省民协与祁连县一道,致力于区域性、民族性特色民间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并积极申报省级、国际级非遗名录,进行“文化之乡”的冠名工作,取得了重要而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文化部、中国民协及青海省文联的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

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藏区的一种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形式,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环湖地域和黄河流域海南、黄南两州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2006年5月20日,藏族拉伊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拉伊流传于广大的安多方言藏区,可以把它作为一项文化资源加以充分利用。祁连属于安多藏区,闻名遐迩的阿柔部落民间文化更是异彩纷呈,藏族情歌和阿柔逗曲在这片沃土上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婚嫁庆典、亲友聚会都是情歌爱好者的节日,拉伊对歌会在祁连地区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时间,六月六、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大家都会选择离寺较远的开阔地进行拉伊对唱,目的就是促进交流、增进友谊、寻找爱的归宿,促成姻缘。“拉伊”会举行之日,方圆数百里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这里的“拉伊”会在午后逐渐热闹起来,傍晚进入高潮。藏族青年男女,邀朋请友,约会相识,结伴聚集,相互赛歌,男女相偕,虽两性多少要求不等,但大致相差不多。赛歌开始,一男一女,双方站起,男方取出怀中的哈达先唱,曲终后将哈达献给自己的意中人,接过哈达的人便悠悠扬扬地对唱起来。此起彼伏、通宵达旦,拉伊没有唱完的时候,情话没有尽的日子。他们比内容、比抒情、比声嗓、比唱腔、比机敏、比即兴编唱之才。一旦歌家脱颖而出,就迅速改变对唱形式,众人便集中力量和唱家比赛,许多新崛起的唱家,战胜一人,再去挑战他人,夺取会场上“拉伊”的魁首,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异性的青睐。

拉伊一般表现为对歌的形式,完整的对歌设有一定的程序,如引歌、问候歌、相恋歌、相爱歌、相思歌、相违歌、相离歌和尾歌等,在客观条件限制下,也可以没有完整的程序。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交流情感、互达友谊、表达喜悦、赞美生活、歌颂生活等,只要是言语能表达的内容,都能以拉伊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拉伊的曲调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沉、悠扬,形成自由、婉转的悠长型山歌风格;有的旋律优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庄的抒咏风格等。拉伊有着固定的歌词,但也能现场编词即兴发挥,形象而生动地向对方表达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有不少歌词沿用民间传说、谚语典故等,跟汉语诗词一样,也讲求对仗和押韵,与优美的曲调搭配,经演唱者深情演绎,非常感人。除了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以外,离开家庭、寺院,在田间地头、山地草原、树林河边到处都可以听到“拉伊”的动听旋律。每到傍晚时分,青年老少悄悄地逐渐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赛歌群。拉伊对唱一开始,便会通宵达旦,大家喝彩助威,其乐融融。拉伊作为一项重要的藏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既有流传区域上的广泛性,又有表现形式上的区域性和多样性;既有传统口头程序的继承性,又有触景生情的即兴性和创造性。因而,拉伊是千百年来藏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社会集体与个人智慧的艺术结晶,是藏族人民抒情达意、追求爱和美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祖国各民族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正如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于2012年8月在祁连所讲:“也许,只有来到如诗如画的青藏高原,听到动听的藏族情歌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情景交融;只有置身于藏族同胞声情并茂的歌声中才能感受出什么是情深意浓。藏族情歌犹如中国传统民歌中一束盛开在冰山的雪莲,既圣洁高贵又平易近人,既传递着歌者的情感又征服着听众的心灵。 ”这些优美的曲目如果能译成汉文和外文,定能吸引国内外著名的民歌爱好者前来聆听,游客们对祁连县富有魅力的藏文化,才会有更为立体、丰富的体认。如今祁连县已经培育出了仁青三知、忠科、勒知布、昂洛、格日、桑世吉、旦青措、尚伊、周毛措、群措卓玛、德吉、花毛、夸日毛、秀毛措等当地比较出名的优秀拉伊歌手。其中有些歌手还出版了深受群众追捧和喜爱的歌碟,影响力日益广泛。今年的中国藏族情歌大赛上,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热一举夺冠,再次显示出祁连歌手的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中国藏族情歌之乡的挂牌,祁连县的旅游文化又增添了丰厚的人文蕴含,节奏自由,旋律悠扬的拉伊,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藏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带给人以极为美好的印象。

索南多杰(中国民协副主席、青海省民协主席)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