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人节在杭州闭幕 四十位民间艺人“金榜题名”

刊发时间:2015-11-03

两年一届的中国民间艺人节,10月29日在杭州闭幕。

今年国内有近百位民间艺人参加了艺人节,涉及剪纸、雕刻、皮影、刺绣、唐卡、泥塑、陶瓷等40余种门类,光是在民间工艺产业示范展上参选的手工艺作品就有200件左右。奇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令人目不暇接。

艺人节期间,还评选出了“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最受欢迎的中国民间艺术家”、“中国民间艺术产业示范展金奖”三大奖项以及“山花奖”(工艺类)的候选名单。

“山花奖”是经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多年来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组委会表示,每届民间艺人节都会从参与的工艺精品中选出“山花奖”得主,今年也是一样,不过获奖名单要过段时间才能揭晓。

 

“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产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手工艺也有“金榜题名时”。10月29日的颁奖典礼上,有10位民间艺人获得了“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的称号,还有30位艺人拿到了“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证书。

组委会介绍,中国民间艺人节对于拯救民间艺术、发掘民间艺人,推广民间手工技艺,促进民间工艺品的商贸交流等有重要意义,在艺人节闭幕后还将精选这些大师的作品举办民间工艺精品拍卖会,让大家看到民间工艺的价值。

 

本次我省获奖的名单有:

陶瓷艺人连紫华获“中国民间艺术产业示范展金奖”

石雕艺人马铭生获“中国十佳民间艺人”

陈为新李福生获“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称号”

 

【精彩看点】

贝雕创客:

方寸之美巧夺天工

在贝雕展位,前来观看工艺品的人络绎不绝。翩翩起舞的白鹤、腾云驾雾的仙女、层峦叠嶂的诸峰,或依附在白瓷表面,或放置于衬物之上,方寸空间显乾坤,令人拍案叫绝。

来自福建平潭的詹立新,是贝雕的主人。同时,也是一名贝雕商人。

詹立新老家平潭四面临海,螺蛏蛤蛎,品类之盛,不可胜数。1955年,当地就开办了贝雕工厂。20世纪80年代,当地的贝雕曾盛极一时,大量产品出口海外。随后国企改制,老艺人纷纷改行,许多贝雕厂破产,贝雕这项工艺也陷入低迷。

当时的詹立新,对贝雕产业的衰败感到十分痛心。20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收藏各式各样的贝雕工艺品,并研习贝雕之技。2010年,他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公司,主营贝雕产品。

在詹立新看来,每一枚贝壳都是独一无二的。“贝壳的美丽光泽,是所有的现代工艺无法匹及的。”詹立新打开手电,照亮扇贝的背面。只见灯光由内而外,穿透贝壳,层层渲染出七彩的光晕。贝上雕琢的小世界,瞬间变成了晶莹剔透的水上宫殿。

贝壳之美,美在原生态。贝雕遵循的是保有贝壳原有的肌理,天然去修饰。瓷盘上,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挂在藤蔓,娇艳欲滴。“制作葡萄的原材料,是平潭当地的一种螺。”詹立新说,连黛青色的葡萄叶,都是由一款少见的螺打磨而成,并无染色。

甚至,贝雕的创作,也要依赖于贝壳的原有形态。贝雕作品《渔翁乐》中,螺身直挺,黄黑两色错落有致,用作渔翁之身,如同披着一件蓑衣,惟妙惟肖。“做贝雕,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詹立新说。

鉴于贝雕的特性,詹立新在批量生产的道路上动了不少脑筋。创作一款贝雕,可能需要一个月时间,但是生产一千件同样的贝雕,就面临人力成本的难题。对此,詹立新引进了电脑雕刻的技术,把贝雕中适合标准化生产的部件,进行批量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

放眼全国,从事贝雕的人并不算多。这回,詹立新来到浙江杭州,是想在高手如林的艺人节上,和同行交流切磋,开展合作。“在浙江,有千奇百怪的螺,我们希望能有更好的贝雕作品问世。”詹立新充满期待。

 

烙画艺人:

三代传承创新求变

洁白的宣纸上,一朵朵素净淡雅的荷花,掩映于片片莲叶中。

如果不是烙画艺人姜中介绍,市民几乎不敢相信,这幅惟妙惟肖的风景画,竟然是修无线电用的烙笔烫出来的。

烙画,又称烫画,是汉代传统的艺术珍品。生于江苏南通的姜中,祖上三代都是烙画的能工巧匠。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在21岁的时候,也拿起了烙笔。

21岁以前,姜中一直潜心于工笔画。放下勾线笔,拿起电烙笔——姜中做出这个决定,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承诺:要把家族的老手艺,薪火相传下去。

和父辈们一样,姜中最初是在木板上作画。通过控制电流的强弱,烙笔就能在木板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迹。拿惯勾线笔的他,用起烙笔来总是不太顺心,木板表面经常被烫得坑坑洼洼的,有时候木板还会被烫穿。

为了练好基本功,姜中给自己安排了魔鬼式的训练:早上5点30分起床,晚上7点30分休息,每天作画时间不少于12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姜中已经可以做到“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了。

要传承,更要创新。姜中发现,用木板作画不易携带和传播。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宣纸。载体变薄、变软、变轻,姜中对自己的画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的探索中,姜中发现,当烙笔通上12赫兹的电后,就能在纸上留下痕迹。欣喜若狂的他,为练就“纸上走火”的本领,又开始了闭关修炼。

如今的他,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纸上烙画,信手拈来。

眼下,姜中正专心投入于创作一幅长卷。这幅画卷长度约为200米,描绘的是乾隆二十年间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姜中介绍,这幅作品构思于2013年。“这幅图名叫《万里神州图》,我会用6年的时间去创作。”姜中说。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供稿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