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放水节”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讨会发言摘要

刊发时间:2012-04-13

都江堰放水节的文化意义

刘晔原(中国民协专家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放水节是真正的官民同庆的节日,从历史延续至今。民间百姓从各乡各镇来到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献供磕头,用最高的礼仪向造福于自己和子孙的王者致敬感恩。这一天,从春节就开始的民间物资交流的“春苔会”也达到了高潮和尾声,一切从放水节走入一个新阶段。

这一天,岷江的都江堰江岸,人头攒动,放水节的中心活动——致敬放水成为中心。当地最高长官,礼服致敬,宣读祭文,然后飞马传信,即将放水,随着放水的命令,身手不凡的壮士砍断拦挡江水的杩槎竹笼,清澈翻腾的江水流入用于灌溉的内江,水声滔滔,欢声雷动。这一刻,岷江和人的和谐达到了高峰,这一刻,官民的心性融合在一起!可以想象,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这一时刻的神圣!即便是当代,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都江堰的放水节,也同样充满了文化的激情,它连接了古今,连接了官民,连接了人和自然,也连接了所有感恩的心。在水资源成为大事的当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人的身心能够在放水节这一节日里体会神圣,体会文明,激发创造力。放水节,既是一种实用的生产节日,更是文明延续的节日。

都江堰的放水节,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丰富的当下意义!

都江堰的两条河

安德明(中国民协专家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清明放水,同上一年年末开始的岁修相照应,本是都江堰水利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但它又与一系列的习俗或仪式相融合,深深地融入当地人的观念与行为当中,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江堰岁修和放水,影响到成都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节奏,也影响到人们休养生息的周期,由此促使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地域性的习俗。

对于被奉为“川主”的李冰父子,在当地有着久远的信仰和祭祀,建于南北朝时期供奉李冰父子神像的二王庙,至今香火旺盛。在当地人的观念里,李冰父子已不仅仅是水神,还是佑护一方、福庇万民的地方保护神。放水节期间对于李冰父子的官方祭祀,把人们对文化英雄的纪念和敬仰之情推向极致,体现了人类共有的精神情感——对于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贤的纪念、感怀和尊崇。

可以说,围绕着都江堰,实际上形成了两条河流:一条是空间的河流,也就是以都江堰为核心的区域水利体系,它把都江堰与整个巴蜀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广袤区域连接了起来;另一条是时间的河流,也就是有关都江堰的历史记忆与民俗活动,它把过去与现在、把个人与群体连接了起来,构成了当地人民确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这两条河流,又汇聚于清明放水节的习俗当中,以鲜明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丰富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璧合的典范

李耀宗(中国民协专家组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文化学将文化类分精神、物质,或精神、物质、行为、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类分文化遗产为物质、非物质。据此,我们所谓非遗,当称精神、行为、制度三者之和。我以为,都江堰及其放水节堪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璧合的典范。

李氏治水之功绩,远非止于都江堰“物遗”自身,更包含诸类非遗硕果:一,筑堰科技创造,独拥盖世知识产权,当属顶级“精神文遗” ;二,“深淘滩,低作堰”岁修原则,“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定制,及“定时定制放水” 、肇始东汉之历代仰李“祭礼”惯制等等,皆属不朽“制度文遗” ;三,年年“放水”时,堰工们从卸压盘、挖土埂、拆塘梁、砍岭子、断竹线、倒撑子和座兜,直至拉倒杩槎放水、万众欢而度节,全程充满独特“行为文遗” ,更绝伦精妙。

清明放水节传承千百年,积拥社会、人文、习俗、文学、艺术多维积淀,业已形成厚重“都江堰水利文化” 。因此,不单都江堰饱饮“天府源头”之誉,清明放水节也独享“天府第一盛会”之荣!

奇哉,都江堰,智化之精魂;伟哉,都江堰,物化之神力!其“物” 、“非”两“遗” ,联袂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完全顺理成章!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