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礼俗瑰宝

——中国民协赴甘肃陇南西和对“我们的节日·七夕”进行专项考察

刊发时间:2013-07-12 作者:孔宏图

7月2日至4日,中国民协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内著名学者以及来自七夕习俗主要流传地的民俗专家30余人,赴甘肃陇南西和对乞巧女儿节进行了考察,零距离感受并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节。

西和乞巧节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流行于西汉水上游漾水河流域。据专家考证,“乞巧”是秦人古老遗风,从早期秦人对女性的崇拜仪式,历经千余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流传至今并盛行于西和北部一带的乞巧风俗。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的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它实际上是以举办乞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女青年欢乐节,当地称为“乞巧节” 。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 、 “女节” 。

考察组先后深入西和县长道镇大寨文化大院、乞巧民俗展示点、晚霞湖民俗村实地考察了独具魅力的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在长道文化大院,学者专家在观赏西和木偶戏及皮影戏的同时,还详细参观了西和历史文化展、乞巧民俗展和农耕文明展,对西和县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积淀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长道镇西团村和姜席镇姜尧村两个乞巧民俗展示点,乞巧姑娘分别用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大家体验了以长道镇为代表的北部乡镇乞巧供案布置和乞巧主要环节“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送巧”等展示,以及以姜席镇为代表的中部乡镇乞巧程式展示和主要特色。完整的仪规、欢快的舞姿和精彩的唱词,让专家学者对西和乞巧文化活态传承、完整保留和独有魅力赞不绝口。极具地域特色的乞巧演示和《泼又泼》 《打花馍》 《跳麻姐姐》 《十树花》等风格各异的乞巧歌,让专家学者目不暇接,深受感染。在感受乞巧活动精华环节的同时,聆听了一场极具仪式感的音乐盛宴。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了西和县乞巧主题博物馆、仇池碑林等当地文化景观,并观看了乞巧主题的动漫展演。考察团还观摩了西和县特意赶排的歌舞剧《乞巧情》和大型秦腔剧《七月七》 。这两台节目的主创和参演人员,均为当地的民间文艺家的积极分子。

7月4日,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主持了此次田野考察的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当地的党政领导、非遗传承人和民俗专家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交流、咨询、答疑。此次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实地走访、切身感受、听取汇报和资料收集,使得专家学者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和关照西和乞巧文化,为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