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的藏族草原情歌深情的民族文化记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全国藏区拉伊歌手汇集祁连山麓交流技艺竞展风采

刊发时间:2012-08-10 作者:刘未

为了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藏族情歌艺术的发展,8月3日至7日,由中国民协、青海省文联主办,青海省民协、祁连县政府承办的2012首届中国情歌(藏族拉伊)大赛在美丽的祁连山下宗姆玛秞玛旅游风景区举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青海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班果,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晓燕,中国民协副主席、青海省民协常务副主席索南多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五省藏族三大方言区的50多名情歌选手首次汇聚一堂,一展歌喉。

罗杨发表讲话 。

班果致辞。他说,拉伊作为一项重要的藏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既有流传区域上的广泛性,又有表现形式上的区域性和多样性;既有传统口头程式的继承性,又有触景生情的即兴性和创造性。因此,拉伊是千百年来藏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社会集体与个人智慧的艺术结晶,是藏族人民抒情达意、追求爱和美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祖国各民族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本次情歌大赛旨在展示藏区原生态情歌,促进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的交流与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比赛当天,成群结队的当地群众和景区游客,观看了歌手精彩激烈的比赛。选手的歌声有的深情,有的开阔,旋律自由,悠长高亢,极富高原特色。整场比赛气氛热烈,不时响起观众阵阵的掌声和欢呼声。

经过紧张的复赛和决赛,涌现出了一批新的优秀民歌手。卫藏方言区的多布、安多方言区的拉特、康巴方言区的索南闹布3名歌手获得一等奖,尼玛洛桑等4名歌手获得二等奖,罗珍拉姆等8名歌手获得三等奖。其余民间歌手获得优秀奖,西藏民协、云南民协、甘肃民协、四川民协以及青海省各州群艺馆获得大赛的优秀组织奖。

拉伊(情歌)让生活如此美丽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也许,只有来到如诗如画的青藏高原听到动听的藏族拉伊(拉伊即藏语情歌的意思) ,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情景交融;只有置身于藏族同胞声情并茂的歌声中,才能感受到什么是情深意浓。藏族情歌犹如中国传统民歌中一束盛开在冰山的雪莲,既圣洁高贵又平易近人,既传递着歌者的情感又征服着听众的心灵。

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那种积极乐观、热情开朗的人生观,都可以表现在美妙的拉伊里。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特有的民族品格养育了“会说话就会唱歌”的民族天性。藏族同胞在湛蓝的天空下,清澈的青海湖畔,广袤的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中,用拉伊传递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爱情,歌颂生活,一代人又一代人演绎着藏族人民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人生的无限眷恋乃至对社会和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其能够激起听众心灵浪花的美妙歌喉诠释着藏族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诉求。

为了不使这些美妙的歌声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逝,在草原鲜花盛开的美好时节,我们与藏族兄弟姐妹以及民间文艺工作者一起在美丽的祁连山麓举办了中国首届藏族拉伊大赛,共同传承原汁原味的藏族拉伊。藏族,不愧是有情有意才艺出众的民族,每个姑娘都是歌后,每个小伙都是歌王。淳朴真挚的情感和迷人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着,难有高下之分,唯有传承的心愿在歌手的心中燃烧着。此景令人动心,此声令人动情。如此美妙的歌声应伴着我们美好的生活传唱下去。我想,要让传统的拉伊与时代同行,就要按照拉伊自身的特质来传承发展它,决不能以盲目的创新来强求发展,如果只强调它的表演艺术性而忘记了它的生活文化本性,刻意让拉伊适应时下的欣赏口味,不仅可能会使拉伊面目全非,甚至还会使其走向消亡。更不能采取让拉伊献媚市场化,倒向产业化,追求潮流化和网络化,那些试图用时尚化元素来置换原生态以求得创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优秀的藏语言文字和原生的文化空间是拉伊生存和生长的土壤。因此,在现代社会,拉伊需要更加坚守传统的立场,并且以其自身的魅力抵御旅游化的包装和诱惑,才能以其顽强的民族生命力存在下去。因为,只有原汁原味才是最有个性的,而产业化开发的同质化只会使其失去富于个性的艺术表达而丧失其魅力。其实,社会越现代化,人们就越追求倾听本真的、自然的、充满个性的声音,以此抚慰精神回归的本性。

拉伊能否以动人心魄的力量,为时代所不舍,为人民所热爱,就要看它能不能在不断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唱出心灵深处的真情。

珍惜这些歌声

何晓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青海来过一次,五六年之前了吧。那次到过西宁和青海湖,印象中就是青海湖清澈的湖水上,有许多美丽的鸟儿,对着我叽叽喳喳地唱歌,心旷神怡,可惜听不懂。这回来,是还一个愿,想听到“青海的声音” 。

8月4日,到了我从没去过的青海祁连县。据说,这里跟当年的红军西路军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历史关联,因此我有一种神圣感。我不是到这里来寻找历史,但作为一个有历史情结的人,我想听到西路军的将士们,在他们穿越炮火硝烟之暇,迎面撞上过什么样的“青海的声音” ——毕竟,他们跟我一样,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但我没料到的是,这个声音竟是这样美妙,跟当年的血火杀伐之声之别,宛如天境与炼狱。我没有忘记他们,但歌声中,历史的苦难在现时的欢乐中酥解,我们都沉醉在这天籁之中。当然,这不光是青海的天籁之声,还包括西藏、四川、甘肃和云南,五个省区藏族同胞的歌声,关于人类最古老久远、超脱所有恩怨之外的,有关爱情的歌声。

8月5日,攀上祁连县县城八宝河北岸的卓尔山,山顶是一块宽广的草毯,首届中国情歌(藏族拉伊)大赛的赛场,就设在这个山顶平地之上。拉伊是情歌,但不是普通的情歌,而是在人类幼年时期诞生的择偶仪式中,以男女对歌方式择取配偶的特殊文化产物。在这里,我们领略了藏族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文化区,宛如天籁并风格各异的求偶之歌。在阳光明媚的歌场上,我们真切地见识了人类如何以歌声缔结爱情——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名词啊——的契约,见识了爱情在歌声中的生发和成长,是何等的迅疾、蓬勃而瑰丽,并由此而感谢音乐。在这个情歌汇集成流的盛典中,我暗地揣测,假如没有这些温馨甜蜜的歌曲的存在,人类数万年捱过的苦难,也许要多上好几倍呢。

所以,在走下卓尔山的途中,我暗自告诫自己:珍惜这些人,珍惜这些歌声,珍惜眼前的时光。

人类历史的文化记忆

子 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歌。 ”在人类社会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间歌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那样的密切——从生到死,从生产人到生产满足人所需要的物质、精神生活的产品,几乎都缺不了“歌”的身影。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当代,民歌迅速被遗弃并在被漠视一段时间后,成了被保护的对象。民歌与今人的生活、当代社会几乎已经没有关系,有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对其外在形式的留恋,因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渐行渐远,“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 !这是身处当代社会的我们需要正视的事实。

尽管人类发展史上有不少的文化表现形式已随历史而逝,今天有些文化表现形式也难免成为人类历史的文化记忆。当一些文化表现形式式微或悄然消失,总会有人在当代或隔代不遗余力地去抢救、修复,于是就不断地有死而复生或隔代遗传……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宿命,也是其延续数千年不绝的自在力量。因此,我们今天大张旗鼓地继承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不是仅把遗产抢救保存起来,更要改善、修复那些式微的文化表现形式的生态,还要用善巧的方式使之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关联、使之回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从这个层面来讨论,举办首届中国情歌(藏族拉伊)大赛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藏族拉伊会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不同支派的拉伊也会因此产生交流互动,传统情歌的存续状态更会因此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藏族情歌三首

情话是渡河的羊皮船

姑娘住在石山上,

我却被隔在石山前;

云雾弥漫也挡不住,

石山哪,云雾中相会没闲言。

  

姑娘住在黄,

我却被挡在黄;

水大流急也挡不住,

黄河哪,情话是渡河的羊皮船。

 

姑娘住在海彼岸,

我却被挡在海;

海深浪大也分不开,

大海啊,情意是彩桥连两岸。

    

看人的眼神不一般 
    

上面跑来一百匹骏马,

那里面没有铁青马;

如果有,不会认错,     

铁青马的跑法与众不一般。 
    

下面飞来一百只鸟儿,

那里面没有布谷鸟;

如果有,不会认错, 

布谷鸟的歌声与众不一般。 
    

白帐篷住着一百个人, 

那里面没有我心爱的人;

如果有,不会认错,     

她看人的眼神与众不一般。

    

我不是在看高山 
    

我不是在看高山,     

是看美丽的云彩飘荡;

我不是在看经堂,

是闻烟子的清香。 
    

我不是在看村庄,     

是看那位漂亮的姑娘;

我不是在看她的衣裳,

是看她的心儿到底怎样!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