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春节古庙会文化的当代价值论析

刊发时间:2013-03-01 作者:夏 挽 群

春节再度来临,全世界的华人再次欢度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共同节日。我们又再次看到数以亿计的全国人口大流动——春运的宏大景观,千里、万里,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所有的中国人都行色匆匆。大家怀着一个相同的急切而温馨的期盼——回家过年。赶回家乡去,去体味举家团圆、孝敬双亲的幸福感觉;去呼吸故乡那陈年老酒般熟悉的空气的味道;去集体重温中国的永久的文化记忆和生命狂欢。
    我们从中领悟到,一个经过五千年文化凝炼出来的经典节日具有何等的魅力;一个经过沧桑岁月洗礼的民族精神的纽带是何等的坚韧。这是一条河流,流淌着我们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千百年来,战争、灾难、异族入侵、朝代更迭,都不能使它断流。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看不见的手——民族共同遵奉的文化传统,导演着这一幕幕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雄伟壮观的戏剧。
    今天,虽然我们正在用钢筋混凝土修筑起来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代替了砖墙瓦屋的古老民居;虽然我们用隆隆作响的机械,代替了耕牛和犁耙;虽然我们用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代替了骡马和老旧的车舆,但是,已经融入到我们脑际的传统文化的记忆仍在流淌不息,来自乡野和田园的如诗如画般的呼唤仍然令我们陶醉和惆怅。有形的物质的农耕文明印迹的消失,并不能阻隔我们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的追忆和温情的精神渴求。这种民族的共同拥有的文化记忆,仍然是中国人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合力的有效载体。因为我们是从那个共同的本源里走出来的,她今天仍然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共同印记,是我们共同的精神皈依。
    春节对于当代人,说到底是一种浓重的情感:一种对养育了我们的土地、原野和故乡的眷恋;一种对过往的历史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朴素日子的记挂;一种对家园、家族和种族的永远的忠诚和认同……如果我们今天抛弃了这一切,就会象远航的舟船再也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港湾,就会象迷失在茫茫人海中的旅行者相互走失,我们相互依赖的精神依托就会变得空洞。
    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说,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中国诸多典籍也常常用“中华民族第一大节”这个论断来形容春节。
    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年节,虽然因地域不同、种族有别而各具特色,但从历史传承、文化内涵、空间规模和持续时空等方面来考量,没有哪国哪族的年节能与中华民族的春节相比。
    所谓第一大节,无外乎有四层含义:
    一是全国56个民族中,历史上有39个民族将春节定为传统大节,几乎涵盖全体国民,人数多达十几亿;
    二是在中华民族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的时间最长最隆重,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六,共39天,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活动规范和内容,堪称世界节日之最;
    三是内容最丰富,涉及衣、食、住、行、礼仪、信仰、祭祀、文艺、技艺、娱乐、交际、习俗、制度、理念、价值观、道德观等各个方面,行为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
    四是传沿历史最悠久,若从三皇五帝传说算起,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即使从汉武帝于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确定正月初一为新年开始计算,也有两千一百多年了。
    一个传承数千年的民族节日,至今仍存活于世间,这在世界文明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奇观。他既是中华5000年文明绵延不断的佐证和写照,也昭示着这个节日具有非同凡响的强大生命力及生存空间。
                                               二
    虽然我们匆匆告别了农耕时代,虽然我们进入了21世纪的现代工业文明,但我们的确不能就此停止对传统春节的眺望。我们站立在今天向昨天瞭望,瞭望久了,就会让我们衔接上传统的成熟,更衔接上传统的活力。只要你调整好望远镜的焦距眺望,你就不应忽略萌芽于后赵,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存活于今日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浚县春节古庙会,这样,你才能洞穿时空,真正接通春节文化的风水和地气。
    因大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而形成的遥远的禹王崇拜,至今仍充盈在这一方山水的深处;雕琢大伾山弥勒大佛时那来自后赵时期的每一声斧凿的声响,至今还寄托着历代百姓“黄河安澜”的企盼;浮丘山碧霞宫那缭绕的香火,至今仍在继续着人与天的深情对话; “南山朝顶,东山观景”的数以万计的人潮,至今仍在演绎着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虔诚遵奉;众多毗连的寺庙和无数神祗仍在诠释着儒道互补、佛教调适的三教合流的中国思想哲学的深刻内涵;具有浓烈中原文化风格的民间社火,仍在承载着农民们一年一度色彩缤纷的情感释放。还有天宁寺那静穆的北魏残阳,兴国寺那深沉的宋金钟鼓,阳明书院那明清的潇潇秋雨……
    要给浚县春节庙会下一个历史的定义是困难的,因为它所折射出的文化是多元而繁复、深刻而悠远的。我认为它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起源早、延续时间长、影响地域广、规模浩大,这些都是其外在的表现,它应该还有更为重要、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我们说春节起源于天文历法而巩固于以感恩为核心的祭祀文化,那么,浚县春节古庙会是对其最完整的印证;如果我们说传统春节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和传承的平台,那么浚县春节古庙会就是其中的一个最优秀的范例;如果我们说传统春节是百姓一年一度的狂欢节,那么浚县春节古庙会就是一个雄伟宏大的演示;如果我们说传统春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表达,那么,浚县春节古庙会就是东方思想哲学内化为民俗,从而得到普及的优秀例证……
    总之,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洗礼,是巩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大舞台,是增强民族文化特质和个性的大熔炉,也是人们释放温情、守望心灵的港湾,是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值得在世界上骄傲的文化盛典。
所以,我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关注中国的春节文化;我们关注中国的春节文化,就不能不关注春节的庙会文化;我们关注春节庙会文化,就不能不关注浚县春节古庙会文化。
                                              三
    近些年来,每当春节来临,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叹息:“年味越来越淡了”、“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
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正在急速地向工业文明转化,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信仰、情感和审美都在发生巨变,几千年来传统民俗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消解。
    首先,我们原有的信仰消失了。随着这种信仰的淡化,春节的重要支撑——祭祀仪式瓦解了,这就使传统春节原来所具有的神圣感、神秘感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其次,原有的农耕时代,人们养成了克勤克俭的品质,平时,节衣缩食,只有到了春节才可以尽情享受一次。而现在,平时的生活要比历史上春节时的生活丰富得多,吃穿不再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春节也不再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所以,春节时人们的感受也不同于以往了。
    第三,现代化的条件下,尤其是城市化的结果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住在同一个楼房里,老死不相往来,已成为普遍的现象。我们生活在闹市象生活在沙漠一样寂寞。包括家族、亲戚、邻里之间的亲情也相对淡化。而过去春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际交往,相互到家拜年看望,现在也被手机短信取代了。年夜饭也是进饭店,虽然美味佳肴,但再也吃不出年节的味道了。
    第四,还有很多仪式和习俗也都逐步消失或是简化,传统年节的意蕴在稀释,变得平淡,而新的“流行文化”元素又营造不出旧时过年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所以,年味淡了。春节更多地变成了一个法定假日,并且仅仅是一个假期。
    在漫漫的农耕时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都培植出自己的春节文化,每一个都是装载着厚重历史的典籍,是典型的东方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文明历史、价值观念、生命感悟、族群标识、人文精神、宗教哲学、聪灵巧慧……可是没等到我们去仔细品读它、研究它、传承它,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雨的文化,这些百姓生存状态、生存想象的基本范式,便在城镇化、商业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渐趋湮灭。剩余的那些本可作为中国漫长农耕时代活的遗存和样板的传统习俗,到底还能支撑多久?我们该怎样来保护这些地处偏远却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节文化?这些问题显得日益尖锐而紧迫。在城市的古老印记已经渺如烟云之后,年节是我们生命中最为沉重、最为惆怅的情结,我们无法不去注视它,不去关心它。
                                              四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
    第一,改革开放后,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一个急剧而猛烈的社会转型期,从农耕文明转型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原有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和泯灭。中国社会转型的情况又很例外,这种转型不是线性的、渐变的,而是突然的改革开放。我们跟西方的现代化国家不一样,他们有一个线性地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比较容易把这个文明的转变看清,并做出自己的反应。而我们是突如其来的。我们现在农耕文明架构下的整个文化的瓦解与消亡,既是‘正常死亡’,也是‘非正常死亡’。从整个的社会进步来讲,它的死亡是正常的,原有的农耕文明必然要部分地瓦解和消失。但是由于我们对原有的农耕文化心里没有底数,我们甚至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民间文化做过必要的保护,而现在,不等我们反应过来,工业文明的浪潮就要把它们席卷而去,所以它又是一个“非正常死亡”。农耕文化正在烟消云散,大量的文化正在速死,死得缄默无声。所以我们说,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都有大量的、迷人的、灿烂的民间文化无声无息地死去,使我们的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第二,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随着资本、劳动力、技术向低凹处流动的是文化的流动,西方文化一涌而入,沙尘暴一样弥漫在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愚人节大行其道,中华传统节日逐步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的传统节日情感变得纸一样薄。全国的年轻人在同一时间坐在奥斯卡影院观看好莱邬大片《变形金刚》、《哈利波特》,喝着星巴克咖啡、可口可乐,吃着美国进口爆米花。基督教、天主教在农村迅速扩展,人们死后,在坟头上放一个十字架……这种西方文化蔓延的速度和广度另人触目惊心。这种西方文化的冲击,更突出地表现在城市建设上,我们的城市都向纽约看齐,与西方再也没有区别。现在我们的乡村又向城市看齐,我们将要面临的结果是:中国的城乡全部西方化。
    第三,民间文化在中国从来都是被人漠视的,它甚至从来没有被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崇拜“英雄”的历史,龙争虎斗、战争杀戮、谋略权术,提起他们,人们便因为震摄而两眼炯炯有光。人们往往不容易想到,社会仅仅有他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支撑庞大人类社会的毕竟还是芸芸众生。社会根本需要的还是那些种粮、织布、盖房的人,这才是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存在方式。
    在中国历史上,在上层社会的眼里,乡村文化历来是俚俗、简陋、粗糙、不登大雅之堂的物事。这种认识的偏颇引领并垄断着社会意识、文化习惯和审美倾向,以致于这种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农耕时代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文化,从来没有与艺术象牙塔里的语汇发生过关联。这种排斥大众的意识毫不遮掩地表现出社会认识和文化视野的肤浅、狭隘和短视。“五四”之后,有过一些文化人朦胧地意识到民间文化的价值,并涉足收集和研究,但他们的声音在已经定型的社会意识里显得柔弱而苍白。到了革命文化时期,民间文化更被斥之为封建异端,在某些特定时期甚至受到了疯狂的虐待,浓重的杀气弥漫在四周,民间文化遭到浩劫式的打击,一大批优秀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被无情地破坏。
    当然,不论怎样,我们也不会偏执到反对现代化的程度,我们只是想,城镇不仅是经济的枢纽,它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密集组合。我们只是想,当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再造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是想到它们的物质构建,不能只想到居住、教育、医疗、休闲等硬件的提供,我们还应当想到这座城镇的精神构建。我们是否可以保留着各不相同的城镇的文化承载、文化记忆、文化气质和神韵,不要造成今天与昨天之间的巨大的历史断层、文化断层和情感断层。因为人类有两种需求,一个是物质的,另一个是精神的,这种精神的追求就是民族对自己历史和传统的深切体认。
    从这种社会精神构建出发来考虑,如果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保护住,我们能不能把其中的经典保护住?如果我们不能把社会所有古老印迹都保留住,我们能不能把其中的一些区块或片断保留住?然而,一切都已经远去,而且永远无法弥补。当然,也不是一点也没有留下,我们还幸运地拥有少许文明的碎片,问题是,这些碎片是不是还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再度被砸成齑粉。其中,令我们最为担忧的就是春节文化。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关于春节的旧梦,百姓们在田园里春种秋收,熬过酷暑严冬,在这里婚丧嫁娶,度过喜怒哀乐,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信仰、崇拜、伦理、亲情、文学和艺术……一切都是闲适的、恬淡的、舒缓的,执掌着这一切的是传统的力量。这就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国家,这一切远远超出乡愁和怀旧的含义,它其实是在提示:一个民族渗透在心灵中的传统,一种穿透进精神深处的根,神秘得象寓言,抽象得象梦境一样,它们是历史的证据、文化的根脉,情感的归依,精神的家园……
                                               
    浚县春节古庙会有什么当代功能?
    第一,它具有教化人心、匡正风气的功能。在中国,习俗习惯是民俗的法约表现,是国家法律的基础和补充,国家的统治管理需要有效地运用民俗的力量。节日民俗是整个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拥有其独特的道德教化的力量,对于当今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合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道德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其重要作用。
    第二,传统节日具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功能。中华文化有着一条明晰而绵延不绝的传承链条,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形成了本民族深邃的文化记忆,这是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资源。正是这种文化,在各个民族、地域、乡村和城市中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色,是原生态的文化,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已贡献。在这中间,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传统节日,因为传统节庆是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一不在传统节日中得到绵延和赓续。我们今天弘扬了传统节日,也就使她们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得到延续,只要过好了春节,传统文化就会得以存活。
    第三,弘扬传统节庆具有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我们的民族精神源自于全民族的文化共识,源自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东方民族的魅力也在于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们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为民族精神提供着无尽的营养、彰明的昭示和有益的启迪。其中,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属中华传统节日,尤其是最大的节日春节。
    第四,弘扬传统节庆还具有拓展文化产业的功能。韩国的“端午祭”已经成为江陵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西方的圣诞节所带来的商机也十分惊人。中国民族传统节日与演艺、旅游、商贸本来有着天然的嫁接基因,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其间,合理开发和利用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民族节庆这一文化资源,对于塑造地域文化形象;对于经济优势的确立和发展;对于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对于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开拓文化市场等等,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潜在价值和作用。
    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是民俗旅游。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经济和商业的繁荣,另一方面是消灭地域文化的个性,因此全球文化同质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以疯狂的速度扩张大城市,城市成了钢筋水泥的森林,同时,城市财富的积累,资源的不足,激烈的、残酷的人际竞争,使所有城市人都感到工作、生活压力巨大。追求成功的目标,带来精神疲惫和焦虑,人际关系也在疏离,紧张、单一、疑虑、孤独的社会情绪伴随每一个人。这向现代化都市发出叩问:我们幸福吗?人们对快生活,对激烈变化产生质疑,城市渐渐展露出它非人性的一面。
    于是,人们开始产生一种返璞归真的需求,人要走进自然去,回到山野中,融入田园里,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愉悦和宁静。田园牧歌的诗化意境,承袭为人们内心潜藏向往的生活方式。这种渴望留存在人们潜意识里,早晚要释放出来,去追寻消失的旧梦。
    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变异,出现了周庄、乌镇、丽江古城、四川阆中老城的繁盛;出现了平遥古城、骛源、乔家大院的热闹;出现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的忙碌。人需要去体验缓慢而悠闲的农耕生活,人需要片刻的宁静,细细地品味田园的诗意生活,人需要去逃避城市的喧嚣和残酷竞争,需要通过时光隧道,走进过去。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化、城镇化的浪潮,“千城一面”、“万村一面”的趋势,给保护下来的民俗文化带来了机遇,它将以珍罕、稀缺的那个过往时代的文化记忆和历史风范,成为一种珍贵的资源。
中国正处在一个审美意识杂陈的时代,改革开放前,我们接受东方古典的美;改革开放后,我们强烈地追求西方现代审美;当社会彻底西方化之后,我们又觉得东方古典其实是美的。北京四合院卖到天价,人们也感到乡野的田园生活是美的。
    旅游开发的密诀是创造差异,寻找差异是旅游的永恒的动因,而文化差异是距离造成的。这里有两个距离,一个是地域的距离,如西方与东方的距离,外国人来中国绝对欣赏中国东方古典的美,他们不会对现代都市有所向往。第二个距离是时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距离,在彻底现代化之后,他们觉得古老的历史是美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浚县春节古庙会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价值。
                                               六
    假若需要站在全球化、现代化、西方化和文化同质化的背景下,给浚县春节古庙会下一个当代的定义,我愿意这样来表述:
    如果说传统春节风俗已经大面积消亡,春节的文化记忆正在稀释、淡薄和空洞化,那么,浚县春节古庙会是现在所余无多的春节传统文化稀有的活态遗存;如果说现在许多城市新办的庙会都是仿制品和商业产品,都是次生文化的话,那么,浚县春节古庙会则是“因庙而起、因庙而兴”的、至今仍保持其本真性的珍贵的原生文化;如果说我们仍然需要保护和培植民族传统文化的话,那么,浚县春节古庙会就是一个历史留下来的重要的文化种源;如果我们还需要寻找一个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的话,那么,浚县春节古庙会就是一个最古老最完整的模本;如果说我们还需要把春节作为构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的话,那么,浚县春节古庙会就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文化矿藏。
                                               七
    总而言之,一个时代结束了,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方式留住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记忆。随着时光的推移和农耕文化的彻底消亡,这种文化记忆的留存将愈来愈显示出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
    我们现在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建筑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构筑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保护和传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何而来?
    我们现在提出要确立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如果不去认真梳理和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如何去产生自信?
    我们现在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不仅有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问题,还有一个文化生态平衡的问题。如果传统文化全部消失,让我们从何处去寻找我们文化的丰富、多样和美丽?
    所以,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刻,我们所要避免的一个结果是:一个时代结束了,而我们没有留下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经典。而这,就是我们要保护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理由,也是我们要保护浚县春节古庙会的理由。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