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元宵节闹起来

刊发时间:2016-03-04 作者:罗杨

如果问:中国的老百姓崇拜什么?也许会有许多种答案,但是归根到底,中国的老百姓最崇拜的就是幸福生活,因此老百姓追崇和热衷过年,因为“年”是生活的理想化,又是理想的生活化。所谓“年味”就是幸福生活与美好理想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过年重在“过” ,传统的年是一个由腊八到正月十五的时间段里一系列幸福祥和喜气热闹的民俗文化仪式上演的过程。正月十五元宵节不仅是过年的一个句号,也是年文化中浓墨重彩的收官之笔,其本身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一年明月打头圆”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按照传统的民间习俗,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以示同庆佳节。元宵节可追溯至汉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形式和活动也越来越多,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节目不断把元宵节妆点成一个盛大多彩的节日。辛弃疾就在词中描绘了宋代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足见当时元宵节的精彩盛况。今年的元宵节,我们在天津葛沽镇、河北井陉县、广东的东莞和湛江等地方的活动上就看到了花会展演,满街花灯招展,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民间社火组织十分活跃,表现出传统元宵节特有的人文景观和古韵新风。

元宵节源自农耕文明,农闲时节会有大把的时间,而当代社会的发展,城市的人们已没有那么多闲暇的时光,春节七天假期之后就要重新投入紧张繁忙的工作,因此也致使元宵节的很多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离城市人的生活渐行渐远。丰富的文娱活动和繁复的节日仪式也逐渐被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过去为什么叫闹元宵,闹花灯,就是因为这个节日里民俗丰富,热闹非凡,而今却缺少了传统的节日习俗和热闹,不禁令人惆怅。

纵观元宵节的发展史,既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又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既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性,又有发展的变异性。是一个从最初汉代祭神的元宵灯火逐步演变成元宵赏灯等内涵丰富的文化娱乐的发展过程。没有变异就没有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元宵节民俗当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内容,古老的元宵节中包容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它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积淀过程,它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作为一宗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并让它重回人们的生活之中、回归社会,实现元宵节的“复兴” ,让传统的元宵节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再“闹”起来。希尔斯曾在《论传统》中说:“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它们也很少是完美的,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改变他们。……它内含着接受变化的潜力,并促发人们去改变它。 ”我们所说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或“复旧” ,而是进行文化上的扬弃和创造。“传统的节日”要原汁原味的传承,而“节日的传统”要不断作出时代的解读。传承元宵节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美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守住元宵节传统人文情怀的同时,用创新的形式去诠释表达当下人的生活,而不是把节日珍藏在玻璃罩里奢谈保护,要让底蕴深厚的闹元宵成为当代人时尚的文化心灵的狂欢。

让元宵节“闹”起来,有很多工作要跟上,比如首先要找到当代人过元宵节的新方式和新载体,其次还要给人们一个闹元宵的时间和空间,即要让元宵节成为一个富有文化意蕴的假日。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