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审视和研究重阳文化

刊发时间:2018-10-25

10月17日,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与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在山东菏泽举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同志参加会议并讲话。全文发布如下:

在社会各界积极筹备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活动之时,中国民协在美丽的牡丹之乡、农民画乡、尧舜文化流传区域——菏泽举办“重阳节与中华孝文化研讨会”,这是中国民协会同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民协,菏泽市委市政府有关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一件大事。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80多人。在此,我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共同主办的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民协、对菏泽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感谢,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节日”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布置的重大工程,列入了中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也是中国民协近年来推进的重要活动品牌之一,它旨在传承中华优秀节日文化,改善节日节俗,推进节日文化研究,美化社会生活,自2008年开始实施以来,迄今已经十年。10年来,我们举办了各类节日表演、学术交流、田野调研等相关活动数百场,为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我们的贡献。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精神家园里最美丽的风景,具有人文内涵丰富、流布区域广泛、社会影响深远的特点。重阳节登高、赏菊、祭祖等活动,弘扬了孝老爱亲、厚德仁爱的理念。重视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中国人为人处世、品行修养、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孝文化之所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强韧的适应力,就是因为它把个人修养、家族管理与国家利益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规定为一个渐次递进的逻辑关系。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孝文化功不可没。

我理解,关于“孝”的内涵和价值意义,主要是强调父慈子孝这一基本人伦,以此维系小到家庭、大到家族、民族的传承。如果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强调的是家族的生命绵延,那么,父慈子孝强调的就是人伦道德的传承。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坚守的基本人文原则之一。长期以来,在对孝文化的阐释中,有曾经出现过两个极端:要么对传统概念的“孝”的内涵全盘肯定,照抄照搬,缺乏对其价值的甄别,尤其对在现实社会如何真正传承孝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理性的思考;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就是这个极端。要么全盘否定,也是不加分析,鼓吹叛逆、打倒,呼吁砸碎家庭和家族的禁锢,抛弃基本人伦准则;在十年动乱时期就是这个思想趋向。还有就是过于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体制,过分强调“子”的职责和态度,缺乏对“父”的角色和职责定位,使“孝”的社会功能产生偏移。其实,儒家大多进步思想家对孝的认识非常强调“父”与“子”的双向关系,它不仅强调“子”的“孝”,还强调 “子孝父慈”,“父子”之间应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存在一种双向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偏重于任何一方。在许多概念的阐述上,儒家大多进步思想家们都习惯采取这种双向、对等思维方式。因此,在对“孝”的内涵及其价值的解读方面,我们也要基于这种双向的逻辑关系来阐释,以发挥它应有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同志们,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精神成长和思想进步,早已超越了仅仅依靠家族制度治理国家的迷信,但是,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家庭这一社会细胞,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社会治理的不可忽视、不能缺少的基石。因而,在面向新时代新任务的今天,在传统孝文化的社会宣传、弘扬传播和思想研究领域,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坚守“吸取精华,去除糟粕”的原则,传承好发扬好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传统。

本次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节纪念和研讨活动,中国民协立意从重阳节与中华孝文化的关系切入,注重田野调研、联系实际、务实求真,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重阳节做一次整体审视和拓展研究。在中华民族正在经历几千年来最大的变局、转型、再生的历史时刻,我们每一项文化研究和文化活动,都自觉承担着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我衷心希望参加这次研讨活动的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实事求是学术研究,大胆探索,积极碰撞,推出新成果,提出新方法,为孝文化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新思想,作出新的更大的学术贡献!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