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上演“世界最长的狂欢节”

——“我们的节日•土族纳顿节”举行

刊发时间:2017-09-12 作者:蒋巍

为保护优秀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节日文化,进一步扩大青海文化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9月2日至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政府承办的“我们的节日•土族纳顿节”在青海民和等地隆重举办。中国民协副主席、青海省民协常务副主席索南多杰,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国内联络部主任侯仰军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土族是青海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全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近20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等。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是人们认识土族文化历史的“活文献”,它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信息,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当地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日)才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处处彩旗招展,一片欢乐的海洋,上百人集体联欢跳着古老的“庄稼其”“杀虎将”等舞蹈,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弘扬以土族为代表的青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民协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十名专家教授,一起走进海东市民和县中川、官亭等地,实地考察记录土族纳顿节的全过程。中国民协一方面通过组织国内知名的文化专家参与到土族纳顿节采风活动,以实地采访、跟踪报道的形式全面记录土族纳顿节的缘起、仪轨、禁忌等文化内涵,并撰写调研文章;另一方面组织地方文化专家召开座谈会,研讨土族纳顿节的历史渊源、文化象征及现实意义,依托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宣传、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作为土族历史久远、特点鲜明的传统节日,纳顿节既是一种乡人傩民俗活动,也是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的村落联谊纽带。它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地域特色,为我们更好地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演变提供了鲜活和生动的素材。特别是其中的傩戏傩舞,在保存了北方民族萨满文化残影的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兼容并包、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