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聚屏南共同探讨传统村落保护

刊发时间:2014-11-26

按:11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民协、福建省文联和宁德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福建省屏南县举办,来自建筑学、民俗学、民艺学、社会学、传播学界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传统村落的文化发展及传统村落保护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讨。论坛由中国民协副主席潘鲁生主持。

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村落遭遇着历史性的老化,也遭受到破坏性地开发,同时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就是传统村落本身的空心化。观念改变了、习俗消失了、人去楼空了,照此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后续问题,最严重的是失去家园的归属感。所以,传统村落保护非常紧迫,寻找城镇化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平衡点,关键在于对文化的认识。要留住传统村落,还得留住它的内容,留住它的生态,留住它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必须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传统村落,从保护文化生态系统的综合与纵深层次上保护传统村落。

从目前有关研究与实践成果来看,传统村落保护正在推向深入,从物质形态的建筑向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内容深化,从传统的村落样态向内部治理结构、礼俗维系、文化传播、产业样态等纵深层次深化,从静态的标本式的紧急抢救向可持续化的发展转化,同时,村民的立场和力量、政府的决策和作为、专家的研究和建议、公众的认识和参与,被更加充分地融会在一起,逐渐形成共识和合力。从更深的层次上,梳理厘定传统村落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根脉、肌理和机制,把握文化作为村落的核心凝聚力变得更加关键。

应该说,传统村落历经成百上千年发展,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生命机体,是一种具有丰富性的生态系统。如果一个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就很难再谈成长和发展。所以当村落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们内心的信念和认同等,受到了冲击,发生了改变,甚至遭到消解和置换,原有的村落样态会发生改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当有形或无形的习俗、道德、技艺等凝聚性的力量离散了,传统村落会面临危机。必须从更深的层次上寻求复兴传统村落内在的生命力。——潘鲁生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播

齐欣(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传播与公众参与专家委员会成员、秘书长)

文化遗产目前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更新将专家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将政府政策变为居民价值,使个人认知变为公众认同。

文化遗产传播,是承载文化遗产价值的相关信息,在真实、完整的原则之下,通过个体、群体和团体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使得文化遗产得以增值的过程。

文化遗产传播与传统村落有如下关系:

第一,传统村落属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第二,将文化遗产传播看作是文化遗产的增值过程;

第三,文化遗产传播作为方法和参与力量两种形式对文化遗产起作用。

关键词:困惑与思考

戴志坚(厦门大学教授)

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

越是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古村落被破坏就越严重,传统建筑消失的速度就越快,有的地方甚至整个村落推平了建新村、盖高楼。反而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城市化进程慢,很多古村落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一旦这些偏远地区也富裕了,那结果实在不敢想象。事实上这些相对封闭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古村落被破坏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在古村落面临急速损毁的今天,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必须并重。希望更多的人珍视爱护乡土建筑,期盼更多的人加入到古村落的系统研究和整体保护中,为保护和发展民间历史载体的古村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保护发展再生翟辉(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传统村落的发展,应遵循活化利用的原则。“活”是指村落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化”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保护是一个动态而非“冻结”式的过程,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谁先谁后,谁重谁轻的判断,以及在空间布局中的协同方式。

“乡村再生”是针对当代乡村问题,特别是传统村落的衰落部分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治,使其获得新的活力以延缓其死亡的一个过程,它更强调机体通过内部的细胞分裂使得坏死的部分能够重新继续生长,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造、替换。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